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围绕政府是否该救市的大争论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上证综合指数从去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6092点以后,一路猛跌,今年4月22日一度跌破3000大关,仅不到半年的时间跌幅高达一半。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股市的争论从“股市是否有泡沫”转向了“政府是否该救市(即所谓‘PKO’)”。投资者、证券业人士以及作为他们利益代言人的一部分经济学家们极力要求政府采取救市政策,与此同时,一部分立足于市场主义的经济学家们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救市赞成派的观点:

  救市派以中国的证券市场尚未成熟的“市场失灵”论为根据,要求政府积极干预市场。

  首先,中国最近的股价暴跌是对美国为首的海外市场股价调整的过度反应。从企业收益等指标来判断,现在的股价已经大大低于了正常水平。为了纠正这一现象,政府的救市政策是必要的。

  其次,由于股价暴跌,现在的股票市场已陷入危机状态,为了维持市场秩序,政府的市场调控措施是必要的。他们担心股价长期低迷会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经济景气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政府必须对投资者负责。在股票市场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为了保护那些高价买入股票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应该通过救市政策来救助他们。

  基于上述考虑,中国政府于4月20日针对可能引起市场供求关系恶化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发布了新的指导意见,接着于4月24日将印花税从原来的0.3%调低到0.1%。对此,救市派还不满足,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更进一步的对策,例如限制IPO(首次公开募股)和增资、允许企业回购本公司股票等。

救市反对派的观点:

  相反,反对派反驳说应该尊重市场机制本身的规律,避免政府干预市场。

  首先,与其他商品的市场价格一样,股价也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也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信号。救市是一种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可能引起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其次,最近的股价调整应该被认为是股票市场从泡沫状态向正常状态回归的过程。从现在的股价水平来看,市盈率(PER)仍高达40倍左右,还不能说大幅度偏低,也不存在引发经济危机的风险。

  第三,在市场经济下,投资必须彻底遵循自我承担风险的原则。因为中国的部分投资者缺乏股票投资存在高风险的意识,此次的股价暴跌对这些投资者来说是最有效的教育。反之,政府轻易采取股价对策很可能会助长道德风险。

  所以,反对派认为与“市场失灵”相比,更需要警惕的是“政府失灵”。他们主张即使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政府也不应该救市,而应该通过改进制度来改善市场机制。

为什么会出现分歧呢?

  救市派主要由与证券业关系密切的学者组成。其代表人物有刘纪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凤岐(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贺强(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在去年围绕泡沫的争论中,他们坚持股价上涨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不应视为泡沫经济的表现。

  另一方面,反对派大半是宏观经济的专家。其代表人物有胡舒立(《财经》杂志主编)、谢国忠(摩根士丹利前亚太平区首席经济学家)、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在去年围绕泡沫的争论中,他们曾经警告泡沫膨胀的危险性。

  与前一次的争论一样,此次关于救市的争论中,两大阵营的论点同样浓厚地反映了各自的立场。救市派批评反对派不理解中国国情和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说他们无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此,反对派反驳说,他们才是全体国民利益的真正代言人,而救市派只考虑证券业的利益。由此可见,与其说观点的对立源于他们各自“对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认识的不同”,还不如说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利益的对立”。

2008年6月2日
>> 日本语原文

2008年6月2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