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香港回归十周年——经受考验,迈进新的飞跃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不幸的出航

  自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以来,今年刚好迎来十周年。但是香港这艘轮船的起航绝非顺利。回归次日,泰国铢贬值引发了亚洲金融风暴,受此影响,香港的经济景气急剧恶化,物价也直线下跌。通货紧缩不仅限于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且还波及房地产及股票等资产。特别是由于住宅价格的暴跌导致很多贷款买房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给消费泼了一盆冷水。财政收入直线减少,而为了化解通货紧缩,政府持续扩大财政支出,结果就使财政赤字不断膨胀。虽然借助IT热潮,经济景气在2000年一度迅速恢复,但这也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经济增长再度失速。在2003年还因受到SARS蔓延的影响而使经济进一步陷入低迷状态。

  另一方面,经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虽然很多亚洲货币大幅度贬值,但香港却将1美元=7.8港元的固定汇率坚持了下来。结果,港元以及香港的物价、工资、房地产的租金等相对偏高,降低了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的竞争力。由于不能以下调汇率作为政策手段,竞争力的提高以及景气的恢复就必须等待租金与物价的进一步降低,即通货紧缩的恶化。此外,在联系汇率制的情况下,香港的利率与美国的利率具有很强的连动关系。这就大大制约了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景气的这一货币政策手段。

CEPA成为复苏的契机

  幸运的是,2003年6月,中国内地与香港正式缔结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这一协定给回归后长期低迷的香港经济带来了转机,使经济迅速恢复(图)。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为8.6%,2005年为7.3%,2006年为6.8%,实现了高速增长,失业率也从2003年第二季度顶峰时期的8.5%降到现在的4.3%(均经过季节调整),下降了一半。

图 回归后香港经历过的W型经济增长与M型失业率的走势
图 回归后香港经历过的W型经济增长与M型失业率的走势
(出处)根据香港政府的官方统计制作

  CEPA的内容不仅停留在货物贸易的自由化,还包括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投资便利化。通过缔结CEPA,除了部分禁止商品外,香港向中国内地出口的商品能够以零关税进入大陆市场。通过进一步强化香港在资金、信息、创业以及技术引进方面的优势与大陆的科技以及丰富的人才等优势之间的结合,对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做出了贡献。CEPA的另一个支柱是中国比WTO规定的时间表更早地向香港企业开放了金融及零售、物流、通信业务等服务领域的市场。其中也包括通过CEPA,中国内地银行能够将国际证券和债券管理及外汇兑换中心等转移到香港,同时它们通过收购及兼并来扩大在香港的业务也得到奖励。这样一来,CEPA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企业和资金在香港的活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服务领域的香港企业在中国内地开展业务。

  不仅如此,CEPA还规定“为进一步促进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内地将允许广东省境内的居民个人赴港旅游。此项措施首先在东莞、中山、江门三市试行,并不迟于2004年7月1日在广东省全省范围实施”。以此为契机,自由行分阶段逐步扩展到49个城市。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

  迄今为止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的一体化一直是以香港企业“走出去”到中国内地的形式进行的。实际上,即使从中国内地来看,香港也是超过欧美及日本而位居第一位的投资来源地。另一方面,香港制造业的规模大幅度缩小,占GDP的比率已经降低到3.5%(2005年)。向中国内地的生产转移对于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当然是合理的选择,但也产生了香港经济空洞化的担心。幸运的是,以CEPA为契机,物资、人员、资金正在向香港集中。

  首先,在物资方面,香港正在成为华南地区与世界连接的中转地。2006年香港出口总额高达3155亿美元,而其中的94.5%都是与中国内地相关的转口。对于香港来说,中国内地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6.4%。

  其次,在人员方面,访问香港的游客数量从2000年的1306万人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2525万人。其中,由于签证发放大幅度放宽,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数量从379万人急剧增加到1360万人,占全体来港者的53.9%。

  最后,在资金方面,香港也是中国企业主要的境外资金筹措中心。2006年底,有231家(H股 红筹股)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市场上市。当时这些股份的市值总额为8117亿美元,大约相当于香港整个市场的市值总额的一半。另外,这些企业筹措的资金总额为1794亿美元。最近,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陆续进行了大规模的IPO。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累计已达到1631亿美元(2005年底),占世界对香港直接投资的近三成。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来说,在香港拥有据点可以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跳板。

  因此,通过从“走出去”向“引进来”的战略转变,香港从原来单纯的“进入中国的门户”转变成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商业中心”。在2006年开始的中国第十一次五年规划中也写入了“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的方针。

“香港的中国化”Vs.“中国的香港化”

  香港回归后的10年间既是一个“香港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国香港化”的过程。“一国两制”及“五十年不变”等与香港回归相关的重大方针都是邓小平提出的观念。“我们讲‘五十年’不是随随便便、感情冲动而讲的,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1984年12月19日)从邓小平的这一段发言中可以看出,香港与中国大陆在制度及发展阶段上逐渐接近的过程被认为需要50年的时间。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经济及私有财产制度已经确立起来,收入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中国的香港化”正在以超过预想的步伐迈进。“中国的香港化”是香港的繁荣与稳定,进而在2047年向预定的“一国一制”顺利过渡的保证。

2007年6月29日
>> 日本语原文

2007年6月2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