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大型中国企业上市带来香港股市的飞跃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近年来,许多中国企业努力争取在海外上市。一方面是为了扩大投资而筹措资金,另外也是为了(1)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拓宽销路;(2)通过海外证券市场严格的监管机制,完善企业治理,提高企业竞争力;(3)直接或间接地学习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针对这些需求,世界各主要市场积极吸引中国企业去该处上市,而正如中国的大型银行陆续在香港上市所反映的那样,香港在此竞争之中占据优势地位。

  香港占据着地理上的优势,因此众多以中国企业为投资对象的机构投资者选择香港作为他们的根据地。包括语言在内,熟悉中国情况的人才非常丰富。与其他市场相比,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都要大得多,这一点反映到股票交易上,市场的流动性很高,中国企业的股票交易活跃。此外,香港没有对资本的限制,作为对利息及资本收益不进行课税的国际金融中心,全世界的资金汇集于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可分为三类,一类是“H股企业”(在中国本土注册,由中国的政府机关或个人控制),二是“红筹企业”(在海外注册,由中国政府机构控制),三是“H股以外的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注册,由中国个人控制)。截至2006年底,在香港上市中国企业中,H股企业141家、红筹企业90家,H股以外的中国民营企业136家,总共有367家之多。该数字包括主板上市企业,也包括GEM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称作“创业板”)上市企业。GEM板于1999年创设,主要为风险企业提供筹措资金的市场。目前GEM市场的规模还很小,总市值不到主板的1%。

  2006年在香港交易所通过股票上市及增发筹措的资金达到了674亿美元(其中企业通过上市(IPO)筹集的资金为429亿美元,增资的部分为245亿美元)。这是仅次于纽约(1032亿美元)与伦敦(962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规模的筹资,仅从IPO来看,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纽约而仅次于伦敦居第二位(表1)。中国企业成为市场主角,筹集资金的规模高达整体的70%。1993年7月青岛啤酒作为第一家中国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之后,到2006年底,中国企业的筹措总额累计已经高达1886亿美元。

  实际上,以最近备受注目的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10月)、中国银行(2006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10月)等大型IPO为首,迄今为止在香港市场进行IPO的前十名(按资金规模排序)都是中国本土企业(表2)。其中,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在香港发行H股同时在上海发行A股的同步上市,筹集到的资金达219亿美元(其中香港160亿美元,上海59亿美元),超过了1998年日本NTTDoCoMo的181亿美元的纪录,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IPO。

表1 2006年主要市场上的资金筹措
表1 2006年主要市场上的资金筹措
(资料来源)世界交易所联合会
表2 迄今为止香港市场IPO前10名
表2 迄今为止香港市场IPO前10名
(注)金额根据1美元=7.8港币的汇率换算而来
(资料来源)香港交易所

  以中国企业为主的IPO以及已上市企业的增资带来股票发行量扩大,再加上股价上涨(恒生指数2006年末比上一年上涨34.2%),香港的股票市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图1)。香港交易所2006年年底的总市值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62.6%,达到17150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的份额约占一半。这就使得香港超过了德国和多伦多,成为世界排名第六的证券市场(表3)。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快列车的香港市场,从规模上来讲,距离与纽约、东京及伦敦平起平坐的那一天已经不那么遥远了。

图1 对香港市场总市值的扩大作出贡献的中国企业
图1 对香港市场总市值的扩大作出贡献的中国企业
(注)年底值。包括主板和GEM板
(资料来源)根据HKEx Fact Book 2006制作
表3 世界股票市场市值总额的前十名
表3 世界股票市场市值总额的前十名业
(资料来源)世界交易所联合会,《2006年市场概览》

2007年3月30日
>> 日本语原文

2007年3月30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