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支撑高投资的高储蓄——对其可持续性的质疑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近年来,中国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受到投资的支撑,实现了年增长10%的持续高速发展。实际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占GDP比例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之所以能够实现高投资,是由于作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的国民储蓄的对GDP比,不管从国际上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来看都处于极高的水准(图1)。导致高储蓄率的原因有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超出预想的经济高速发展,收入差距的扩大、由于金融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对消费的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由于高收益导致企业部门的高储蓄率等等。但是,如果考虑到上述要素的可预测变化,储蓄率今后将呈下降趋势。

中国的高储蓄率及其原因

  国民储蓄是国内投资和经常收支之和,国民储蓄率是其占GDP的比重。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为35%左右,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50.5%(图2)。储蓄的大部分用于国内投资(2005年为GDP的43.4%),剩余的部分成为经常收支的盈余(同上7.1%)。由此可见,高储蓄率也造成了对外不平衡的扩大,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图1 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国际比较(2004年)
图1 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国际比较(2004年)
(出处)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图2 中国的投资—储蓄平衡
图2 中国的投资—储蓄平衡
(出处)根据《中国统计摘要》各年版制作

  中国的储蓄率之所以升高,可以做出如下说明。

(1)生命周期说
  人主要是为了年老以后的生活作准备而储蓄,所以储蓄率从青年期到中年期呈上升趋势,到老年期有所下降。因此,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决定储蓄率的重要的因素。根据生命周期学说,中国的家庭部门的高储蓄率,反映了生产年龄的人口比率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

(2)持久收入说
  将收入区分为持久收入和临时收入,持久收入比例高则偏向于消费,临时收入比例高则偏向于储蓄。中国长期以来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预计今后增长率会有所下降,所以目前的收入增加被看作临时收入而进行储蓄。

(3)收入差距说
  在中国,收入差距较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一般来说,高收入阶层的储蓄率较高,而低收入阶层的储蓄率较低。由于家庭部门整体的储蓄率为两者的加权平均,所以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高收入阶层所占比例就越大,整体的储蓄率也越高。实际情况是,在中国随着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扩大,整体的储蓄率也在上升(图3)。

图3 因收入差距而上升的储蓄率
图3 因收入差距而上升的储蓄率
(注)城市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为人均纯收入
(出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制作

(4)金融制度不发达说
  由于在发达国家分期付款、信用卡制度等消费金融体系较为完善,人们可以以将来的收入为担保进行借款消费。但是,在金融制度不发达的中国,消费者面临较为严峻的流动性的制约。

(5)社会保障不完善说
  在许多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非常充实,国民没有必要自行增加储蓄。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的人民公社和城市的国营企业也发挥了部分社会保障的作用。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人民公社解体了,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也在不断推进,保持国有体制的企业也专注于经济活动。取而代之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得到完善,国民只能尽量储蓄。

(6)企业部门的高储蓄说
  中国的储蓄率上升,不仅体现在家庭部门,在企业部门更为显著。根据资金流量表进行试算表明,从2000年到2005年,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储蓄对GDP比,分别从14.8%上升到16.2%、从15.5%上升到20.4%(Kuijs,2006)。近年来,以具有强大的垄断能力的国有企业为中心,企业部门的收益大幅度增加。由于国有企业无需向作为股东的政府交纳红利,所以大量的红利可以保留在企业内部而成为企业部门的储蓄,用于新的投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金成本实质上为零,因此助长了无益的投资。

  这些假说,可以理解为相互补充,而非相互对立。

预计储蓄率将下降

  但是,导致中国的高储蓄率的上述原因今后将发上巨大的变化,由此,从中长期来看,储蓄率将有所下降。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效应将凸显出来,2010年以后,生产年龄的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率将有所下降,中国将真正迎来老龄化社会。

  第二,不仅是老龄化问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枯竭,随着发展阶段接近发达国家,后发性优势渐弱,经济增长率会有所下降。

  第三,中国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进而为保持政权的稳定,通过实现"和谐社会",纠正收入差距成为其前提条件。

  第四,正像主要国有银行在国外上市所显示的,金融改革正在急速推进,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的制约今后将慢慢有所缓和。

  第五,以年金为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虽然尚存众多问题,但正在不断进展。

  最后,国有企业应该向出资者国家支付红利,将利润还原给国民的舆论日趋高涨。在政府内部正在讨论具体对策。

  在高储蓄率难以继续维持的情况下,为了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加快从以往靠扩大投入量的"粗放型"向靠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发展的转变。

2006年12月27日
>> 日本语原文

参考文献

Kuijs, Louis, “ How will China’s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Evolve?” World Bank China Research Paper, No. 4, May. 2006.

相关文章

2006年6月28日 《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

2006年12月27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