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 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这是中国领导人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记住的。”
引自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讲演,2003年12月10日
中国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的前半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该政策的一环,在80年代初实施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随着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的发展中国家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的发达国家模式的“人口转型”(图1)。在该转型期内,低出生率比老龄化先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上升,抚养比率下降,出现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但是,现在老龄化的脚步声已经隐约可闻,人口结构转向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降低、抚养比率上升的时代已经迫近。老龄化通常是在发达国家才能看到的现象,然而中国在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情况下就迎来了这一阶段(“未富先老”),中国必须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
(出处)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04年修订版》
低出生率与老龄化的进展
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为契机,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到2000年代的上半期,中国人口的出生率从3.66%降低到1.36%,人口增长率从2.61%降低到0.65%。其结果是,不仅人口得到控制,其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图2)。根据以14岁以下为少儿人口,15岁到59岁为劳动年龄人口,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的三分法来看,少儿人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35.5%降低到2005年的21.4%,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从7.4%上升到10.9%。反映着少儿人口比重的降低幅度超过了老年人口的增加幅度,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从57.1%升至67.7%,抚养比率(少儿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总和/劳动年龄人口)从0.75降到了0.48。
(出处)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04年修订版》
但是,老龄化今后将进一步加速,据联合国预测,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将升至17.1%,2030年将达到24.0%。少儿人口比重的降低幅度逐渐变小,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将在2010年达到顶峰,之后转为下降趋势,抚养比率反而会开始上升。此外,预计中国的总人口将于2030年开始转为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预计在更早的2015年开始就将转为负增长。
老龄化成为制约增长的因素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从两个层面制约着经济增长。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的降低意味着劳动人口,即劳动投入量的减少。最近,在沿海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尤其是年轻工人)的供给减少了,提高工资的压力增大就是其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为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外,抚养比率的提高很有可能造成储蓄率的降低。由于储蓄率降低意味着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间接地起到拉低经济增长率的作用。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还必须尽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因此,迄今为止采取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的弊端预计今后将以劳动人口增长缓慢以及储蓄率降低的形式显现出来。特别是在2015年左右,由于人口红利的完全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高速度增长将面临终结的命运。在此意义上,对中国来说,今后的10年或许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最后的机会。
2006年11月28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