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国是否应继续坚持对美元汇率稳定的政策——诺贝尔奖得主蒙代尔Vs青年时代的蒙代尔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称为欧元之父的哥伦比亚大学R·蒙代尔教授(生于1932年)在中国作为国际货币问题权威而受到吹捧,人们经常向他请教关于人民币改革的意见。近年来,他一直反对人民币升值,主张维持盯住美元制。但是,他的这些主张和成为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的有关“各种各样货币体制中的金融、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经济政策的手段的分配、蒙代尔·弗莱明模式)以及根据他在60年代关于“最优货币区”的业绩而得出的结论是背道而驰的。围绕人民币问题,作为诺贝尔奖得主的蒙代尔与青年时代蒙代尔的见解到底哪一个正确呢?

(1) 经济政策的组合

  在试图实现多个目标的时候,除了“需要政策目标相同数量的政策手段”的所谓“丁伯根定理”之外,还得考虑以“各个政策手段应该被分配到最能发挥效果的政策目标上”这一“蒙代尔定理”为基础的政策组合。

  与此相反,近年来,作为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理由,蒙代尔教授指出,如果人民币升值,那么就会出现“来自海外的投资减少”;“中国经济失速”;“银行不良债权增加”;“中国企业的利润降低”;“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延缓”;“中国农村地区的通货紧缩压力加大”;“东南亚地区出现不稳定因素”;“有可能影响到人民币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地位”;“会给投机者带来绝好的机会”等弊病。但是,如果根据他自己提出的“蒙代尔定理”,汇率政策应该用来纠正对外不均衡,而要想解决除此之外的问题则应该寻求制度改革等其他手段。

(2) 固定汇率中货币政策的无效性

  蒙代尔教授提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显示,根据汇率体制的不同以及资本交易限制的有无,会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生不同的效果。举例来说,在资本移动自由,同时又采取固定汇率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当局无法行使独立的货币政策,此时,货币政策就会失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在不会产生汇率风险的固定汇率制下,无风险套利发挥作用,国内的利率水平与海外(成为连动对象的货币)的利率水平紧密地保持一致的缘故。即使政府当局想要调整货币供给,其效果将会被资本的流出流入所抵消。因此,与利率一样,货币量基本上也不受当局控制。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此后扩展为“国际金融的三元悖论”学说。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个国家,“自由的资本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制度”这三个目标都不可能同时实现(表1)。中国一边维持着迄今为止实质上与美元连动的固定汇率制度,一边通过限制资本流动(即放弃“自由的资本流动”)来维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但是,在中国加入WTO等以后,随着资本流动的活跃,对中国来说,为了维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就应该向浮动汇率制转变。然而与此相反,近年来蒙代尔教授一直主张中国应该坚持固定汇率。

表1 国际金融的三元悖论
表1 国际金融的三元悖论
(出处)笔者绘制

(3) 最优货币区理论

  退一步讲,对中国来说,就算与浮动汇率制度相比固定汇率制更合适,是否应该将美元当作连动的对象也留有疑问。在与美元连动的情况下,中国实质上等于加入了美元区,中国的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利率所左右。根据蒙代尔教授提倡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该理论后来衍生出来的理论,如果两国之间景气循环的连动性高,由于中国反正会采取和美国相类似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委托给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来制定也未尝不可。但是,实际上,反映了两国面临着“非对称性的冲击”,两国之间经济增长率的相关关系极低。

  这样,中国与美国之间其实并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与美元连动与其说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稳定的效果,不如说更有可能带来波动。实际上,中国货币当局为了勉强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稳定,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干预,与此相伴随的过剩流动性的发生助长了资产市场上泡沫的膨胀。对中国来说,不应该应声附和蒙代尔教授的建议,而是应该正确地理解他的理论,并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现状,对汇率政策进行修订。

2006年10月27日
>> 日本语原文

相关文章

2006年8月23日《货币政策面临艰难抉择

2006年10月27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