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美和中日间的贸易不均衡实态剖析——要考虑经香港的转口贸易部分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最近几年,以对华贸易不均衡的扩大为理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激化。但是,根据中国的统计,对美国的贸易黑字规模只相当于美国公布的半成左右,而对日本的贸易收支更是赤字。在此,拟对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的中美和中日间的贸易不均衡的实态进行剖析。

  根据美国方面的统计,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由2004年1619亿美元进一步增至2005年的2016亿美元(其中对华出口为418亿美元,进口为2435亿美元)。对华赤字规模占其整体贸易赤字规模的的26.3%,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对象国。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的统计,2005年对美黑字规模为1142忆美元(其中对美出口为1629亿美元,对美进口为487亿美元),远远低于美国的统计数字。

  本来从概念上讲,中国对美出口和对美进口分别对应于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和出口,中国的对美贸易黑字规模也应该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规模相一致。但是,比较一下双方的统计,中国的对美出口远远低于美国对中国的进口,而中国对美进口则超过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因此,中国对美贸易黑字规模没有美国对中国的赤字规模大。

  这种统计上的出入同样存在于中日贸易之中。根据日本方面的统计,2005年日本对华出口为804亿美元,对华进口为1090亿美元,日本对华贸易收支出现了286亿美元的赤字。然而,根据中国方面的统计,中国对日本出口为840亿美元,对日进口为1005亿美元,对日贸易收支出现了165亿美元的赤字。这样,就出现了中日两国互为赤字对象国的这样一种乍看矛盾的现象。

  由于两国计算方法不同等原因,两国间的贸易统计出现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一般而言,在海关统计时,出口往往按照FOB(离岸价格)进行申报,而进口则按照CIF(到岸价格)进行登记,因此,进口方的数字要大于出口方。但是,即使如此,中美间或中日间统计上的缺口毕竟太大,仅以此理由无法充分解释其中缘由。

  解开这个谜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经香港的转口贸易。根据美国和日本的统计,在对中国的出口中,经香港的一部分在出口时由于无法得知其最终地点为中国,因此,被记入了对香港的出口而非对华出口。另一方面,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则把包括了经香港的部分,都计为了对华进口。相反,根据中国的统计,在经香港的对美国和日本等第三国的出口中,也有一部分由于在出口的时候无法得知其最终地,因此,被记为了对香港的出口,而从美国和日本等第三国经转香港的进口则全都被记为了来自原产国的进口。

  因此,中美间和中日间的实际进出口规模很可能更接近于各自国家进口统计所反映的金额。据此,2005年中美间的贸易收支情况就相当于中国对美进口(487亿美元)和美国对华进口(2435亿美元)之差,从而可以推算出中国对美国出现了高达1948亿美元的巨额黑字(美国方面的赤字)。同样,2005年中日间的贸易收支情况相当于中国对日进口(1005亿美元)和日本对华进口(1090亿美元)之差,从而可以推算出中国方面只有很少的85亿美元黑字(日本方面的赤字)。

  如果考虑到经香港的转口贸易的重要性以及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在考虑日美两国对华贸易不均衡的时候,将包括中国本土和香港在内的对中华圈的规模纳入视野或许更具有参考价值。2005年,美国对中华圈的赤字规模为1942亿美元,和对中国本土的数字几乎没有变化。同时,日本对中华圈的贸易收支情况由于对香港的黑字超过了对中国本土的赤字,仍有59亿美元的小幅度黑字。

  因此,无论进口方统计进行的测算还是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华圈的数字都显示中美间的贸易收支情况大体上接近美国方面发表的数字,中国方面出现了大规模黑字,而中日间的贸易收支情况则基本上是均衡的(图1图2)。

图1 美国对华贸易收支情况演变
图1 美国对华贸易收支情况演变
(出处)根据美国和中国的海关统计绘制。
图2 日本对华贸易收支情况演变
图2 日本对华贸易收支情况演变
(出处)根据日本和中国的海关统计绘制。

2006年2月24日
>> 日本语原文

2006年2月2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