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克服石油危机的对策——开源不如节流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在原油价格已经升至历史最高的情况下,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动向受到关注。一方面中国旺盛的石油需求推动了石油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石油价格的高涨已经成为可能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因此,中国要克服石油危机,重要的不是开发和获得油田的竞争,而是推进节能化。这也有助于避免与世界磨擦,同时改善环境问题。

  中国正在积极地致力于确保以石油为中心的能源供给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2005年8月收购在哈萨克斯坦拥有权益的加拿大PK石油公司就是绝好的例子。但是,既然进军海外,就必须在对方的市场上与在资金和经营资源等方面远远优于自己的国际巨头展开竞争。考虑到中国处于不利地位,虽然自己出资直接参与经营,但根本无法保证自己能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能源。最近,深海勘探和石油储备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对此,应该在考虑了经济合理性的前提下才着手进行。

  在思考“能源安全保障”的时候,较之能源价格上涨,进口中断是更为严重的问题。而要避免这样的事态发生、使自己不致成为经济制裁或者海岸封锁的对象,保持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关系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毕竟不拥有足以覆盖全球的强大军事力量,所以,一旦发生危机,也无法保护海外投资的权益,或将资源切实地运回本国。因此,对中国而言,即使在能源领域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也无助于能源的安全保障。

  当然,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时期,崛起的大国为了确保石油等资源,通过战争来征服殖民地是唯一的手段。但是,在当今这样的全球化时代,只要维持良好的国际关系,能够支付得起金钱,就能够容易地获得资源。而且,由于此市场上所有的国家都必须以同样的条件来获得资源,所以,假设石油价格因中国需求的扩大而上涨,竞争对手也必须负担相同的价格。因此,能否维持国际竞争力,今后通过节能化降低成长成为关键。

  中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节能化的重要性,并正在构筑相应的战略。具体而言,中国开始强调以下四个转换。首先,能源供给不单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还必须考虑环境问题。第二,政策重点必须由确保供给向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转移。必须将节能作为一项国策予以重视,改变消耗和污染的粗放型(主要通过扩大投入)经济增长方式,以建筑、交通等领域为中心,确立节能型的经济体系。第三,最终消费阶段的价格形成尽可能由市场决定,同时必须通过企业开采权有偿化来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最后,为将保持国内资源平衡的政策转变为国际化战略、确保能源的供给源,必须不仅利用国内资源与市场,而且要利用海外资源与市场。

  现在中国面临的能源环境与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时的日本的情况相似。1973石油危机之后,日本举国致力于节能化和环保措施,获得了很多成果。对于日本企业而言,迄今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如能按照符合中国需求的方式加以运用,应该会产生新的商机。

2005年10月14日
>> 日本语原文

2005年10月1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