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学生针对日本留学生的低俗短剧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之后,在刚刚过去的八月上旬,在中国举办的亚洲杯足球赛上又出现了一部分观众的反日行为。这种频频发生的棘手事件对于因小泉首相参拜而冷却的中日关系无异于雪上加霜,也成为日本企业开始留心对中国投资风险的契机。
在反日情绪之下,日本企业的对华商务活动也麻烦不断。2001年日本航空公司被投诉对中国旅客进行歧视,2003年10月因“陆地巡洋舰”和“霸道”两款汽车广告被认为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丰田汽车公司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在中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时候,必须背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原罪”,与中国企业和欧美企业展开竞争。特别是在人事、销售和经营等方面不可否认处于不利的位置。
首先,在人事方面,由于日本企业给人的印象是在国内维持着终身雇用制,因此在中国一旦解雇了员工,就很可能被批判为“对中国人的歧视”。这也正是日本企业对以重新安置员工为前提的中国国有企业的收购态度消极的原因。此外,日本企业在人事的本地化方面严重滞后,员工的待遇也采取平均主义,所以,作为就业场所原本就不被看好,再加上反日感情因素,吸引优秀人才日益困难。今年在中国进行的一项名为“2004年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人气榜”的问卷调查(英才网)结果显示,日本企业的受欢迎程度不仅低于欧美,而且整体排名也比去年有所下降(表)。
同时,日本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的时候也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例如,在中国高速铁路项目的投标中,由于反对从日本引进新干线技术的声音依然高涨,中国政府也不得不考虑民情。此外,在产品责任问题上,中国针对日本企业往往采取比欧美企业更加严格的态度。2000年东芝公司在应对笔记本电脑的缺陷方面,遭到了中国消费者的猛烈抨击,2001年三菱汽车公司因在处理帕杰罗汽车的缺陷方面行动迟缓,结果一度被禁止进口,类似的事件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当前的中日关系正处于一种“政冷经热”的失衡状态。确如马克思所阐述的那样,经济基础将最终引起政治这一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关系深化以后,政治关系也会随之改善(扩大均衡的情形)。但是在短期内,冷却的政治关系反而很可能对经济关系造成消极影响(缩小均衡的情形)。当前两国在东海天然气田的勘察与开发以及俄罗斯石油管线的铺设等问题上摩擦不断。反日情绪高涨不仅不利于政府间合作,而且,如果日本企业判断对华商务活动中的风险增加,而又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就会减少对华投资。如何才能回避这种缩小的均衡,实现扩大的均衡,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才智,仅凭个别企业的努力,无济于事。

(出处)中华英才网进行的抽样调查
http://www.chinahr.com/promotion/investigate/2004/
2004年9月8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