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消费能够取代投资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吗?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中国去年以来实施的紧缩政策影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正在放慢。在此情况下,人们期待着民间消费取代投资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然而,遗憾的是,不论从周期因素还是从结构因素看,都还没有出现推动消费增长的利好因素。

  首先,在景气放慢的情况下,工资增幅放慢,失业率也将上升。其次,在通货膨胀率高涨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已成负数,股票市场也一直低迷,因此,个人金融资产正在逐步减少。第三,迄今为止活跃的不动产市场也在步入调整期,此前以高价购入房产的家庭被还贷所迫,消费欲望趋冷。受这种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影响,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表的第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0.1,比上一季度下降了5.3个百分点。反映消费者对经济状况满足度的指数和消费者今后数月对经济走势预测的预测指数也都在下降。

  而迄今带动民间消费的汽车市场眼下也出现了逆转。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4年6月国内轿车销售数量为16万7300辆,比前一个月减少了5.8%,由3月份顶峰时的22万辆连续3个月呈减少趋势。与此同时,6月份生产汽车21万5600辆,比前一个月增加了2.5%,生产大幅超过销售,库存急剧增加。

  除了经济周期因素之外,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结构问题也抑制了消费的增长。首先,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传统的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已经不再发挥社会保障的职能,而取而代之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国民为了应对失业、疾病和老后生活而不得不加强储蓄。其次,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一部分富裕阶层的高额商品消费不断增长,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增长仍然不畅,因此,消费在整体上缺乏活力。

  实际上,民间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随着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的扩大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降至43.2%,不仅远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保持的60%左右这一比重,也不及亚洲其他各国的水平。消费倾向偏低不仅削弱了消费推动GDP增长这一效果,而且也缩小了由消费扩大带来收入上升,进而推动消费增长的间接效果(即乘数效应)。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温家宝政权改变了以往中国政府实施的效率一边倒的经济政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调整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来扩大内需。但是,要取得成效,就需要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确立包括农民在内的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加强由中央政府向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的力度,因此尚需要很长时间。在此之前,不可能实现由投资主导型增长方式向消费主导型增长方式的转换。

图 由于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而造成民间消费下降
图 由于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而造成民间消费下降
(注)城市为可支配收入,农村为人均纯收入。
(出处)中国统计摘要2004

2004年8月4日
>> 日本语原文

2004年8月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