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只有北美四分之一的中国市场规模——景气放慢对日本企业的影响轻微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如同“中国特需”这一说法充斥报纸和杂志的版面一样,认为此次日本景气的恢复受到中国带动这种观点势力强大。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以紧缩政策为契机将进入调整时期,据此,也有人开始担心日本经济会受到沉重打击。中国的景气走势与美国的货币政策动向一并作为左右日本经济恢复的因素而受到关注。但是,在现阶段,对日本企业而言中国毕竟还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将其称为与美国匹敌的最终产品的市场还为时尚早,因此,不应夸大这种影响。

  日本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大致采用“由总公司出口”和“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两种方法。究其实际状况,前者可从财务省发表的《贸易统计》、后者则可从经济产业省汇总的《海外现地法人季度调查》中了解到。在此,我们在综合这两份统计的基础上,从日本企业的角度比较一下2003年中国市场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市场的规模。需要说明的是,受统计数字所限,中国的数字中包含香港部分()。

  在贸易方面,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为572亿美元,加上香港以后达到870亿美元,占整个日本出口的18.5%。 日本对北美的出口为1228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出口为1154亿美元),占整个日本出口的26.1%(其中美国占24.6%)。中国(即使不包括香港)已是日本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地,而且两者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在对中国的出口中,不仅仅是当地销售,还包括很多加工以后再向海外出口的零部件等中间产品。整个中国进口的约40%属于这种加工贸易,如果按照此种状况也适用于对日进口(日本对华出口)这一前提做一下估算的话,其中当地销售只有522亿美元。

  另一方面,从当地生产额来看,北美高达1878亿美元(占整个海外生产的43.0%),而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只有435亿美元(占整个海外生产的10.0%)。其中当地销售额,北美为1724亿美元,中国为184亿美元,两者差距明显。这反映出加上当地生产的规模之差以后,北美的当地销售率(当地销售占当地生产的比重)为91.8%,远远超过中国的42.3%。从当地生产的产品构成看,在北美,以面向当地销售的汽车为中心的运输机械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而在中国则以面向出口的电气机械为主。因此,对于从事海外生产的日本企业而言,美国恰恰是最终需求的市场,而中国与其说是市场不如说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目前,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这两项规模上甚至不及东盟四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

  对日本企业而言的中国与美国的市场规模,分别可以通过日本的面向当地的出口和当地生产的合计“总销售”,或者日本的面向当地出口中的当地销售额和当地生产中的当地销售额的合计“总最终需求”加以表示。据此,按照总销售水平,北美达3106亿美元(占整个海外市场的34.2%),而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仅为1305亿美元(14.4%)。按照总最终需求来看,前者为2952亿美元,后者为706亿美元,双方的差距扩大到约四比一。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日本的对华出口正在增加,但是其中包括很大部分是与加工贸易相关而不会受到中国自身景气走势影响的中间产品。而且,在日资企业的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方面,中国市场的规模远比美国小。因此,即使今后中国经济步入调整时期,对日本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表 对日本而言的中国市场:与北美的比较(2003年)
表 对日本而言的中国市场:与北美的比较(2003年)
(出处)根据财务省《贸易统计》、经济产业省《海外现地法人季度调查》绘制。

2004年6月25日
>> 日本语原文

2004年6月25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