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书评:《中国现代化的陷阱》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过分追求平等而牺牲了效率,导致经济发展受挫。基于对过去的反省,20世纪70年代末,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以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先富论”为旗帜,提出向市场改革路线转换,效率被摆在了优先地位,平等则被置于次要地位。结果,中国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腐败蔓延、贫富差距拉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道德伦理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一书将焦点对准经济发展中的这些阴暗面,并将其原因归结为“权力的市场化”,警告绕开政治体制改革的非均衡型改革正在给中国带来悲惨的结果,由此强调了民主化的必要性。

  这里所谓的“权力的市场化”是指在当前中国社会“机会的平等”和“规则的平等”尚未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权力”往往被滥用于谋求经济利益。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一小撮国有企业领导和特权阶层通过侵吞国有企业资产,轻而易举地积累了财富,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却无人过问,中国今天的状况恰似17世纪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英国。

  此书作者何清涟女士运用其新闻记者的经历,以丰富的事例阐述了其一贯的主张,故而内容具体,通俗易懂。比如,就国有企业干部的腐败问题,书中揭露了这样几种手段:(1)在国有资产的转让和买卖中接受贿赂;(2)利用公款吃喝玩乐;(3)通过裙带关系建立“独立王国”;(4)自己另设公司,把国有企业的收入和资产转入其中(包括父母是官僚、子女经商的“一家两制”)。此外,该书还对官僚的贪污、黑势力猖獗以及农民的贫困潦倒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写。

  关于改革的方式,何清涟女士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公平”,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从而与强调“效率”和“权威主义”的主流派经济学家的立场针锋相对。作为反主流派的代表,她常常站在弱者的立场,对当局的政策加以批判,故赢得老百姓的喜爱,但却不受政府欢迎。这本书的中文版《现代化的陷阱》1998年在大陆出版后,被视为反对现行体制的作品,不久便被禁销。何女士本人也由于怕受到迫害而于2001年流亡美国。

  此书指出了迄今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具有很大的警世意义。但是此书全盘否认改革的积极面,故我认为它没有能够客观地反映中国经济的全貌。比如,虽然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原苏联崩溃以后的俄罗斯相似,但为什么只有中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而俄罗斯却停滞不前,对此书没有做出充分的说明。我们都知道中国与俄罗斯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维持了共产党的一党执政,而后者则过渡为民主政治。基于这一事实,我不禁怀疑是否只要加快民主化进程就能使中国避开危机。

  毕竟,何女士对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和民主化没有提示出任何具体内容,也没有描绘实现这一目标之前的路径。但愿中国今后找到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战略,使其能够避开陷阱,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围绕中国经济,在乐观论占据日本媒体论调的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渲染悲观论的书籍竟非常热销,继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之后,《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也成了畅销书,这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日本读者当中,既有不受媒体左右,想要了解“中国实情”的,同时也不乏这样一些追求心里安慰的人,他们认为如果中国崩溃,日本就无需付出努力也可以高枕无忧。然而,一旦抱有这种想法,人们就会懈怠改革,日本将永远无法从“长期停滞”的陷阱中摆脱。

何清涟著《中国现代化的陷阱》,草思社,2002年。 作者何清涟女士,1956年生于中国湖南省。曾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历史,后在上海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湖南财经学院讲师,后就职于深圳市委宣传部。此后为《深圳法制报》记者、编辑。2001年赴美,现居住于纽约,继续从事言论活动。

2003年1月10日
>> 日本语原文

相关文章

2002年12月13日 《中国经济学家势力分布图》

2003年1月10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