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财富》杂志每年都公布全球500强企业排名,而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今年也首次发布了称得上是中国企业版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的营业收益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6成,构成了当前中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中国500强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并且还面临着各种各样深刻的课题。
第一,中国500强企业的规模尽管正在不断扩大,但与世界500强相比依然很小,而且劳动生产效率非常低。2001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和平均营业收益分别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的6.5%和5.3%,人均营业收益、人均利润和人均资产分别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的12.9%、29.6%和15.9%(表1)。
第二,在企业的营利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距。2001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世界500强企业的12.1%。加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中国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很少。从研发(R&D)费用占营业收益的比重看,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大多数都超过10%,而中国的500强企业只有3.8%。其结果是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受到很大限制,至今尚不拥有核心技术,从而阻碍了产品的升级和附加值的提高。
第三,在国际化水平方面也存在巨大差距。大多数中国的大企业通过出口参与国际市场,而直接在海外进行生产,并获得全球销售渠道的企业屈指可数。换言之,中国目前几乎还没有一家企业符合跨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
最后,在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据6成,其营业收益、利润、资产和从业人员数量等分别占80%以上(表2)。中国最大的11家企业(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已挤身世界500强,但它们全都是受到国内限制措施保护的具有很强垄断能力的国有企业。而且,其中包括了拥有巨额不良债权的四大银行,其体力非常受到怀疑。实际上,国有企业规模虽然巨大,但其资本与劳动的生产效率却远远不及其他所有制形态的企业。相反,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很多非国有企业,尚没有一家排名前列。
以海尔为首的众多中国企业通过扩大规模,正在努力挤身世界500强。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公司治理结构自不待言,而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赋予非国有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等必须加以解决的难题依然很多。
2002年11月29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