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日经济差距40年”的含义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在本栏目中,我一贯主张中日间的经济发展阶段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而两国经济处于互补关系。去年9月,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甚嚣尘上之时,我的上述内容的发言赫然以标题"中国比日本落后40年"被刊登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文章发表以后,在中国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果在中文的Google上检索一下"中国落后日本40年",现在仍然能检索到100多篇相关报道。也许是因为最近日本人信心丧失殆尽抑或中国人过于自信,中日两国都有很多读者对我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我低估了当前中国经济的水平,此外,也有一些人作了各种各样可能导致误解的解释。在中国威胁论渐渐平息下来的今天,我们不妨就"中日经济差距40年"的含义,再次予以冷静的思考。

  "中日经济差距40年"这一结论是通过下面的方法推导出来的。从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电力消费量等指标来看,中国最近的数字大体上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前半叶日本的水平。这些数据并不是随意或者人为地选取的,而都是反映经济结构、生活水平等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指标(注)。而且,无须使用数字,仅从经济的高速增长、建设热潮、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移动、严峻的环境问题等等,就可以发现当前的中国与40年前的日本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表 在主要经济指标上中日发展阶段的比较
表 在主要经济指标上中日发展阶段的比较
(注)平均寿命为男女平均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国际比较统计》(日本银行)、《日本百年》(国势社)和《人口动态统计》(厚生劳动省)等制作而成。

  这样的比较所采用的数据不过是全国平均数,不同地区和领域的情况当然不尽相同。而中国的地区差距远远要比日本大得多,因此,上海等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地区与日本的差距也许已经没有40年,然而在内陆地区依然存在着落后日本100年的地方。同时,由于近年来IT产业的发展,在40年前尚未出现的部分领域里,中国正在占有一席之地。但另一方面,在制定北京到上海间的高速铁路计划时,中国由于尚不拥有自己独立的技术,一直在讨论采用60年代初技术就已经成熟的日本新干线,还是尚在实验阶段的德国的磁悬浮技术。此外,在高层建筑和高速道路等硬件方面,现在的中国要比40年前的日本先进,但在法律的完备和民主政治的进程等制度方面,不能不说比当时的日本还要落后。

  我虽然主张中日间的经济差距为40年,但却无意否定中国近年经济的迅速增长。其实,早在10年前,我就试图运用上述方法测算一下中日间的经济差距,但在调查反映当时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和与之相近的日本的数据时,必须要追溯到战前。然而,考虑到战争期间的异常状态和统计的不连续性,不得不半途而废。考虑到当前中日间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因此与其说仍然存在40年的差距,不如理解为只有40年的差距。

  中国只要能够发挥以低成本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的后发优势,今后就不难实现高于日本的增长率。其结果是,两国在发展阶段上的差距将稳步缩小,中国要达到日本现在的水平也许并不需要40年。不过,只要日本经济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不出现完全停滞的极端状况,即使中国达到了日本现在的水平,中日两国在发展阶段上的差距也不会出现逆转。

2002年10月18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在比较的时候,之所以没有选择人均GDP这一指标,主要考虑到由于存在着通货膨胀和内外价格差异,即使同样是1美元的购买力,4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之间也迥然不同。

2002年10月1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