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货币合作——亚洲货币基金走向复活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认识到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在此情况下,对包括货币合作在内的区内经济合作,中国政府的态度也由消极转向积极。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日本倡议创设能够动用高达1000亿美元巨额资金的“亚洲货币基金”(AMF),作为区内金融合作的框架。货币投机的规模已远远超过各国外汇储备水平,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已经心有余而力不。为了应对这一客观环境的变化,亚洲货币基金建议各国政府抽出部分外汇储备共同运用,以备不时之需。而且,各国货币当局若能实现相互之间的政策协调,采取联合干预等措施,那么,亚洲危机时出现的汇率贬值的传染效应也有望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从中长期看,亚洲货币基金有助于提高亚洲各国间金融仲介的效率。即使除去日本,整个东亚地区的国内储蓄规模也多于国内投资。当前,以亚洲四小和中国为中心,该地区经常收支保持黑字,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净资金供给地区。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主要被运用于以美国国债为首的美元资产,因此说它间接地向对冲基金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资金并非言过其实,而对冲基金的投机对象正是亚洲市场。要使这些资金不是经过美国而是直接在区内资本市场上有效地循环,建设结算系统和评级机构等市场基础设施便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

  从此次金融危机获得的教训之一就是亚洲各国的命运被过分地操纵在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等位于华盛顿的机构,以及与它们利益一致的为数众多的市场参与者。而在应对危机方面,近似于市场原理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并未赋予亚洲各国与其实力相称的决策权。因此,从这一观点出发,亚洲货币基金可以被看成是亚洲各国摆脱美国金融统治,谋求自立的一种尝试。

  在美国的反对下,亚洲货币基金设想胎死腹中。但是,1998年夏天,亚洲危机的负面影响席卷俄罗斯和中南美,最后波及到了华尔街,以此为契机,美国一改初衷,转而赞成这一构想。在此情况下,1998年10月,日本宣布了谋求亚洲重建的高达300亿美元的新宫泽构想。2000年5月,东盟+3(日本、中国、韩国)财长又就以双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紧急融资框架(即“清迈倡议”)达成协议。在融资时,这一框架允许以(随时可以增印的)本国货币代替美国国债作为担保,在这一点上,它与危机爆发以前缔结的回购协定相比,对借款人而言,条件变得更为宽松。

  按照清迈倡议框架,亚洲地区已经缔结了多个双边货币互换协定。其中,2002年3月28日,日本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缔结的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互换协定意义最大,这一协定允许在紧急情况下相互融通相当于30亿美元的日元和人民币。迄今中国与日本和其他亚洲各国之间缔结的互换协定都是单向协定,即当对方提出要求时,将美元和对方国家货币进行交换。此次中日两国间协定不使用美元,而且是一种相互援助协定,在这一点上,更符合亚洲货币基金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亚洲货币基金已经向复活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2002年7月26日
>> 日本语原文

2002年7月26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