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上海的香港化与香港的上海化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上海曾是旧中国的金融中心,一度也曾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停滞时期,然而近年来,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其活力和巨大的潜能正在不断显现出来。凭借背靠长江流域的纵深腹地和巨大的经济实力、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教育和人才等优势和优越条件,上海正在向人们展示着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辉煌前景。近十年来,以开发浦东新区为龙头,上海已连续实现了超过10%的高速经济增长,而以证券交易所为中心的金融街也在不断向人们展示着其亮丽的风姿。相比之下,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以后,受随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一直持续不振。加之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慢,香港经济至今仍未出现任何恢复的迹象。于是,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迟早会被上海取而代之的观点日益盛行起来。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其经济发展一帆风顺,应该能为香港和上海的共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零和博奕”的提法并不准确。

  若从增长率进行比较,诚然,上海近年来的飞跃极为醒目,但是香港迄今为止在人才、法律、语言、货币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所积累起来的优势并不会轻易地受到动摇。首先,包括很多出身于大陆并在欧美接受过教育的专家在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律师和会计师等优秀人才正活跃于香港的各个领域。第二,回归以后,香港并没有采用中国的法律,国际金融交易仍与以往一样继续参照伦敦和纽约市场采用的英美法律。第三,由于香港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教育非常普及。另外,港币是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可兑换货币,而人民币当前尚无法成为硬通货。综合这些因素来考虑的话,当前上海还只是一个以人民币交易为中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前,尚需要一个漫长的岁月。

  抚今追昔,80年代末以前,担心上海将对香港构成威胁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奢侈的苦恼而已。当时,很多香港市民担心回归以后香港出现上海化趋势。在上海,随着1949年共产党政权的建立,以前支撑上海经济的国内外资本和人才纷纷流向了以香港为首的海外,上海经济迅速失去了生机,只剩下矗立于黄埔江沿岸旧租界内的一幢幢欧式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还在诉说着这个城市昔日的辉煌。而在当时的香港,则汇集了很多从共产党政权下逃离出来的上海资本家,其中不少人的全部家当被共产党政权没收殆尽。因此,对他们而言,香港的上海化简直就是另一场恶梦。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的上海正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其本来的面目,而“香港的上海化”也早已失去了其当初的含义。

2002年3月8日
>> 日本语原文

2002年3月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