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如何摆脱阳奉阴违的怪圈——确立脱胎换骨式的新型体制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以田中外相的更迭为开端,小泉政权的支持率急剧下降,“没有禁区的结构改革”的推进陷入了困境。如同外务省的改革离开了外务官僚的合作就寸步难行一样,小泉改革也得依赖其他政治家的支持。作为现实问题,仅靠与反对势力针锋相对,或者要求国民忍住痛苦,改革之路只会荆棘密布。

  在任何一个国家,改革都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提高效率,并努力把经济这块蛋糕做大,改革却未必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改革中的利益分配并不均等,虽然大多数人得益,也会有部分人受损。因此,正如“阳奉阴违”所表述的那样,有关各方虽然在原则上支持改革,但一落到实处,在改革中蒙受损失的群体就会站出来反对。

  因此,改革的原则是根据社会整体利益而展开的讨论,而细节则是立足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各自利益而进行的讨论。注重效率的经济学家们总是支持改革,但与此同时,出于利益分配的考虑,强调既得利益,从而对改革持消极态度的政治家大有人在。反对改革的人们往往会被看作是保守势力而受到批判,然而利益集团及作为其代表的政治家们与其他经济体一样,在现存的法律制度(所谓的游戏规则)内,都会采取行动努力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这样一来,说他们“作恶”却也未必恰当。

  作为最理想的情形,能为所有的人带来好处,不让任何人蒙受损失的改革最容易推行,因为没有人反对(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改革),因此说尊重既得利益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一大原则并不言过其实。只要利用改革的部分收益对蒙受损失的人加以补偿,改革与对既得利益的尊重就不会发生矛盾。这既可通过国家预算明确加以补偿,也可在保留旧体制的同时,通过努力确立新的体制来加以实现。

  说到改革成功的范例,采用“双轨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当之无愧。在双轨制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对象范围被限制于国有企业,而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因缺乏政府的援助,必须根据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进行竞争。在改革之前,国有企业在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0%,而目前已经低于30%,取而代之的是非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资金(包括收购国有企业)等活动,非国有部门的增长为国有部门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迄今为止,由于日本过于尊重既得利益,结果导致改革毫无进展。在景气对策的名义之下,高达100万亿日元的公共资金被接二连三地投向了夕阳产业,其结果却使整个国家的投资效率日益低下,产业结构升级亦毫无进展。我们从中国的经验中应该加以借鉴的是,保护既得利益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必须全力推进新体制的确立。

2002年2月22日
>> 日本语原文

2002年2月22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