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正式发动保障措施得以回避——能否导致“中国威胁论”的终结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2001年4月,日本针对大葱等三种农产品发动了临时性保障措施。作为报复措施,中国政府从6月22日起针对日本的汽车、手机和空调开征100%的特别关税。随着两国贸易摩擦的升级,日本的新闻媒体大炒“中国威胁论”,而中国的舆论就中日关系时常牵扯历史问题对日本的“挑衅行为”展开轮番批判。在此期间,双方都谋求通过对话来解决事端,然而由于各自国内利害关系的对立,双方难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经过审慎谈判,双方于12月21日,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以尽快就三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设立贸易合作协调机制为条件,日本放弃发动正式保障措施;中国则停止了向日本生产的汽车征收报复性关税。虽说尚存在诸如如何确立生产数量等遗留问题,但完全有理由认为在双方的克制下,日中贸易摩擦的第一回合已经拨云见日。

  而在此前后,中日两国媒体在有关对方的论调方面也呈现出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人民日报》于12月10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舒英撰写的文章《全面估价日本经济》。这篇文章提出日本经济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但其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在承认日本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文章非常乐观地预测认为,日本拥有勤劳的国民、充裕的资金以及非常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只要发挥出这些潜力,日本经济的恢复是完全可能的。对于信心扫地的日本人来说,看到这样的文章,也许多少会折射出一点“捧杀”的滋味,不过,《人民日报》毕竟是代表中国政府官方观点的报纸,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揣摩出政府当局的想法,即给本国过度自信的国民泼点冷水,同时为改善对日关系制造舆论气氛。

  张的文章在中国引起反响,各火爆传媒纷纷予以转载引用。与此同时,日本的《日本经济新闻》在“经济教室”栏目的系列连载文章“与中国竞争”中,也表现出积极的姿态,报道风格与迄今为止的“中国威胁论”截然不同,主张不应与中国对抗,而应共同摸索两国共同繁荣的发展道路。在12月25日的最后一期(12月25日)中特别指出,“目前需要的不是短视和不加思索的中国威胁论,而是客观地审视两国产业的相互关系”。这一提法恰恰是与我们的主张相一致的。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两国间产生摩擦的场合也会随之增多。两国要避免摩擦,发挥互补关系,就必须超越不健全的民族感情,冷静而透彻地分析彼此的实力和立场。这一点已变得日益重要。为此,我们期盼着此次保障措施问题的解决,以及两国舆论在这当中所表现出的变化能成为迈向这一方向的开端。

2001年12月28日
>> 日本语原文

2001年12月2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