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中国与东盟首脑举行的会议上,双方达成协议,为在今后10年内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而举行高级事务级协商。这是中国首次就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举行谈判,因此而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其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而此次协议则表明中国正在同时向亚洲地区主义招手。
所谓自由贸易协定是指二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开展自由贸易活动,通过废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创造经济圈而缔结的协定。会员国相互之间,不仅在贸易方面,直接投资规模也有望扩大。根据包含的国家数量不同,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分成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等区域联合和双边协定。自由贸易协定对各会员国有利,但对外却可能是封闭的,因此,日本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把WTO倡导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作为自己的优先课题。但是,在WTO新一轮贸易自由化谈判(新回合)走向不明朗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日本也开始对其政策进行调整,目前除了12月份已与新加坡就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基本协议外,还对与墨西哥和韩国等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展开研究。
此次的自由贸易协定构想是以2000年11月东盟+3(中国、日本、韩国)会议提出的“东亚自由贸易圈”提案为出发点的。不过,由于受到美国反对,日本和韩国对这一构想的态度开始模糊起来,转而推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直对由日本主导的地区主义态度消极,此次与东盟就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基本协议,其背景原因有两点。
首先,中国希望以此将日本和韩国重新拉回东亚自由贸易圈构想。由于在贸易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对中国而言,仅与东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意义不大,如果拉上日本和韩国,就增强了区域内的互补性,从而可以提高自由贸易协定扩大贸易和投资及其在区域内的波及效果。
另外,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就必须有稳定的国际环境。受此影响,中国在通过加入WTO等积极参与建立全球性贸易投资体制的同时,对地区内的经济安全与保障的关心程度也在提高。1997年的亚洲货币和金融危机在泰国爆发,随即导致部分成员国出现政治动荡,加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东盟经济至今依然一片萧条。受中国的崛起和亚洲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影响,推进东盟+3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对于贸易和投资增长已经出现阴影的东盟经济具有很大的强心剂作用。此外,也还具有安全保障方面的意义,即有助于东盟各国防患于未然,消除地区内的政治、经济不稳定因素。但是,要完成稳定亚洲经济的重大使命,仅靠中国的力量是不够的,显然离不开占东亚GDP65%的经济大国日本的合作。
2001年12月21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