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亚洲的经常收支盈余与外汇储备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弥补美国的双胞胎赤字,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呢?
刘利刚:
以日本为首,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的累计金额大约为1.2万亿日元,几乎全部为美元。其中约一半5000亿美元成为弥补经常收支赤字的财源,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7%。亚洲的银行持有的美国债券也成为该市场出现过剩需求的原因,造成压低美国短期利率的结果。这也推动了长期以来美国利率的低下。
但是,由于工资上涨而出现的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现实,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的利率会呈上升趋势,这样持有美国债券的魅力就会有所下降。尽管如此,亚洲各国的中央银行还是担心自己国家货币的急剧升值,因而不会改变持有美元的立场。
编辑部:
对日本、亚洲以及美国来说调整这种不平衡的最佳政策是什么呢?
刘利刚:
通过处理不良债权等金融体系的结构改革和企业裁员、颇具协调性的金融政策,以及美国经济的好转和中国对外需求的增加等对日本十分有利的形势,使日本经济在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尤其是国内的结构改革展现了巨大的成果,日本产业界恢复了竞争力。日本已经在海外直接投资(FDI)和面向海外的金融投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从当前世界性不平衡的角度来看,应该通过进一步增加从国外的进口,成为世界经济的原动力,为调整不平衡状态做出更多的贡献。
美国目前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这一巨大的"双胞胎赤字",今后要努力增加国内储蓄,矫正国内巨大的储蓄与投资的不平衡。从而,必须为缩小政府的财政赤字而削减财政支出,并实施增税。但是这种政策又会缩小美国的国内需求,结果造成美国对外国产品需求的减少。另外,由于亚洲依赖于美国的市场,亚洲经济就不得不以国内需要为依托,通过实施灵活的财政金融政策,活跃国内经济。当然也不排除汇率的调整。
编辑部:
第二次广场协议是否有必要?日本和亚洲应该实施怎样的政策呢?
刘利刚: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由广场协议而引起的日元急剧升值以及以刺激国内经济为目的的协调性金融政策,是日本的资产泡沫的原因。而且,泡沫经济的崩溃是之后持续10年之久的经济停滞的开始。日本之外的亚洲经济,尤其是中国,由于金融制度脆弱,同时财政基础薄弱,因此有可能与日本经历同样的问题。所以,目前,不希望出现亚洲货币的大幅度升值的局面,而且出现这种局面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替代大幅度货币升值的亚洲经济政策有以下一些:如,贸易伙伴的转换、通过贸易与FDI(海外直接投资)的自由化加速地区经济的一体化、以及通过金融部门提高国内储蓄的有效分布和通过扶植国内债券市场刺激国内需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