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专访 No.7

从公司治理理论看地方财政改革

喜多见富太郎
RIETI顾问研究员

  由通货紧缩带来的税收减少以及过去大规模财政支出造成的亏空,使得日本财政面临破产的危机。对此,RIETI于2002年底启动了"财政改革研究课题",分析和探讨财政体系的理想框架,以及人们针对改革提出的具体政策建议。今年3月11日、12日,RIETI政策研讨会"日本的财政改革:怎样改变国家形态"将在国际联合大学(东京都涩谷区)召开,届时将公布该项目迄今为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将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展开广泛的讨论。在研讨会即将召开之际,RIETI编辑部就研讨会议题和独特性对相关研究员进行了采访。现在我们向您介绍采访喜多见富太郎教职研究员的有关内容。喜多见研究员运用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地方自治体问题,尝试不同于以往地方自治论和地方财政论的分析方法。

编辑部:
  《地方财政的重新设计──从地方治理改革的观点出发》这篇论文不同于过去的新颖之处在哪里?

喜多见:
  就像论文题目所提示的那样,它运用了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地方自治体的问题。我想在这一点上,该论文展开的几点论述不同于过去的地方自治理论和地方财政理论。

  首先,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论文采用了比较制度分析中常用的博弈论方法,将观察分析地方自治体的切入点设定为:作为具有固定利害关系当事人(利害关系者)的国家、市场(地方债的债权人)、居民等如何参与地方自治体的治理。因此,该论文沿着探究地方自治体理想的财政纪律的脉络,从总体上讨论了政府对地方债"沉默的保证"的机制、由政府各部门的实力与政府部门同地方自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国家—地方关系的结构动态、近年来新兴公共政策管理(NPM)学说所关心的"作为顾客的居民"的作用等问题。而在过去的地方自治理论和地方财政理论当中极少论及这些问题。

  其次,在地方自治体治理的问题上,比较制度分析学说中论述的"关联性、状态依赖型的治理结构"是有效的。为此,我们需要制定一种法律框架,将地方的财政状况分为没有问题的正常时期和陷入危机的非常时期,在一贯具有实效的规则之下,使国家能够对地方自治体控制财政运作的权力进行转移、或者能够对地方自治体的债务进行清算。我认上述观点通过运用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编辑部:
  目前,诸如"三位一体的改革"、"道州制"等有关地方分权改革的讨论方兴未艾,这篇论文同这些讨论有什么关系呢?

喜多见:
  我想,对地方分权改革需要开展长期的讨论。而对"三位一体的改革"、"道州制"等问题的讨论则是长期性讨论在当前的一个目标。但是,我认为这种讨论的性质不同于九十年代后半期地方自治体发生财政危机后所引发的讨论。在该论文中,我们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与其说是地方分权改革,倒不如说是如何应对地方财政危机。也就是说,对于地方财政危机,我们不主张通过增税、减少财政支出之类的单纯调整眼前财政支出、收入账目的方法来解决,而是从如何合理设计制度、组织的结构,从而提高地方自治体财政治理能力的观点来讨论这个问题。

  当然,由于两者之间具有交叉的共同课题,结果地方分权改革可能作为解决地方财政危机的一种方法发挥作用。但是,比如我们分析"三位一体改革"提出的目标——削减国库的补助, 国家将部分财源转让给地方,使其成为自主财源。在这个框架下,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地方自治体财政支出的治理结构比通过国库补助实现的财政支出的治理结构更有效的话,地方分权对纳税人来说也称不上是一个理想的结果。这样看来,对地方自治体治理改革的讨论应该优先于对地方分权改革的讨论,或者至少应该对两者同时开展讨论才对。遗憾的是,现在这种时机尚不成熟。希望这篇论文能起到引发大家思考的作用。

编辑部:
  最后,想请教一下这篇论文有什么精彩之处?

喜多见: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设想有在国家和地方自治体有一批实干家,他们从事地方自治体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我们建议他们运用具体的政策方法,有效地推动地方制度这一巨大框架向前发展。即1)地方行政改革指针、2)地方行政改革总盘点表、3)地方复兴法试行方案。详细内容请参考该论文及《公共治理研究会中间报告》(即该论文的基础)。它们完全是从研究必须有利于实践的角度提出的建议。我们认为它们是为一线人员而准备的"工具",因此,希望一线人员通过实际应用,将它们磨练成更加得心应手的"工具"。

采访、撰稿/RIETI网站编辑部 谷本桐子 (2004年3月3日)

2003年3月1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