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经济学 取消零利率

第8讲 规则对自由裁量

渡边努
RIETI教职研究员

  关于货币政策的运营,自古以来就存在“规则对自由裁量”的争论。所谓自由裁量是以不同时期当时的判断为基础来决定政策的一种方式。相反,规则则是中央银行事先宣布今后将如何行动的一种方式,也被称为对市场的承诺(Commitment)。

  日本银行自1999年开始采取零利率政策,此后说明该政策将持续到“不再担心通货紧缩为止”(翌年暂时取消)。而且在2001年3月还决定继续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直到“消费者物价上涨率稳定地高于零为止”(今年春天取消)。这些都是与中央银行将来的政策相关的承诺,具有浓厚的规则的色彩。

  这种承诺可以说是为了确保货币政策在零利率的状况下依然有效而施的苦肉计。由于次日清偿利率无法降低到负值,货币宽松并不会因此而结束。明天乃至后天进而一年的次日清偿利率的水平通过约定可以进一步取得货币宽松效果。这是由于如果市场预计次日清偿利率在一年后依然为零,那么现在市场上成交的1年期利率也就会接近于零,从而产生刺激景气的效果。

  日本银行的政策运营模式,在实行零利率之前自由裁量的色彩极浓。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认为模式的转换对日本银行来说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正因为出现了零利率这一异常情况,才使之成为可能。

  但是,承诺并不只限于在零利率的情况下才起作用。根据最近的研究,一般情况下,与自由裁量型相比,规则(承诺)型的政策运营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福利效果。这是由于中央银行自身通过宣布近期将采取怎样的行动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增加了一条能够影响当前经济状态的渠道(预想渠道=途径)。所谓通货膨胀目标政策也是这种行为方式的一种。另一方面,相当于取消量化宽松政策的日本银行公布的“对稳定物价的理解”(强调这既非目标值亦非参考值)也不得不看作是回归自由裁量型运营方式的表现。

  如果现在决定未来的政策那么就等于剥夺了未来选择政策的自由。也就是说政策的机动性与承诺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日本银行担心的也是这一点,但如果以人们预想的波动常常给利率带来大幅度变动的现代市场结构为前提,那么我们还是应该慎重对待上述渠道的。

原载于2006年6月14日《日本经济新闻》

2006年9月7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