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
——应关注物价反应的迟缓

渡边努
RIETI教职研究员

  不久前政府宣布物价持续下跌,即正在发生通货紧缩,日本银行上周再次开始实施了货币总量缓和政策。对于目前的物价下跌应如何理解?政府和日本银行应采取什么对策?下面笔者想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

  目前社会上的关注已集中到日本经济是否陷入了"通货紧缩螺旋"的问题上。通货紧缩螺旋这个词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众多解释的共同点是价格下跌→压迫企业收益→工资和就业调整→家庭收入下降→个人消费降低→价格进一步下跌这一循环。价格下跌经过工资等环节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正是这一点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人感到价格和工资犹如自由落体一样,坠落进无底深渊。

  这种螺旋是否真正存在,在现有的经济学知识情况下,尚未得到充分理解。不过幸运的是,认为日本经济已经陷入了这种状况,或者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这种风险的可能性较高的看法,目前还属少数派。政府虽然判断现在处于通货紧缩的状况,但认为其速度还比较和缓。日本银行总裁白川方明也表示,陷入螺旋的可能性比较小。

  那么,怎样理解物价的现状呢?笔者认为,现在的价格和工资非但没有陷入自由坠落的情况,而且尽管雷曼冲击引起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需求危机,但是物价的反应却极为迟缓。

  今年上半年工矿业生产指数与以前的水平相比下降了40%,其后虽然逐渐恢复,但去年秋季的雷曼冲击对生产、接受订货、产品上市、就业等的"数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物价和工资等对"价格"的影响最多只有2~3%,因此可以评价为轻微(mild)。

  由于相对于巨大的负面需求冲击,"价格"的调整幅度很小,所以可以说需要对巨大的"数量"进行调整。假设与需求危机相比,价格和工资的下跌幅度更大,那么轻微的数量调整就能够解决问题。

  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的平衡,可以从下图所示的每年物价上升率和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得到确认。在2000年~2009年时期,失业率从3~3.9%大幅度上升至5.5%左右,但消费者物价上升率的下降微不足道,其结果,菲利普斯曲线从2000年以后基本上呈现平缓状态(参见图)。也就是说,对需求变化的调整只集中在数量方面进行,价格调整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特点与1971年~1989年的陡度相比非常明显,在这一时期中,对需求危机的价格调整的作用非常小。此外,从1990年~1999年时期来看可以发现,认为价格调整的作用非常小这一性质并不是在2000年以后才突然显现出来的,而是在19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菲利普斯曲线比较平缓)。

图:菲利普斯曲线(1971~2009年)
图:菲利普斯曲线(1971~2009年)

  也就是说,应该这样理解目前的通货紧缩:在价格调整作用从1990年代初期以来持续下降的趋势中,以雷曼冲击为契机,发生了大规模的负面需求冲击,这种情况导致不易变化的物价被强制性地压低。这与通货紧缩螺旋理论所设想的物价自由落体坠落大相径庭。

◆◆◆

  从消费者物价等宏观指标来看,价格调整的作用很小。据称另一方面,最近在微观的企业经营层面,低价格竞争愈演愈烈。一般认为,竞争越激烈,价格反而越富于伸缩性。那么这两种情况是如何并行不悖的呢?

  一桥大学物价研究中心以制造商为对象,对价格设定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该调查的结果表明,对于当制造成本发生变化,或者对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等情况时,是否"立即"改变价格?这一提问,有95%的企业回答不改变。选择"有必要弄清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对策"为理由的企业最多。也就是说,各个企业都强烈地意识到竞争对手的价格战略,互相牵制的结果,即使制造成本和需求发生变化,也不会立即调整价格。

  在决定自己的产品价格时,企业要考虑的是由制造成本和需求动向等构成的"基本经济指标(fundamentals)"和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价格这两个因素。如果前者的比重为90%,后者为剩余的10%,那么就会根据需求危机等基本经济指标的变化迅速调整价格。但是如果前者只有5%,后者占95%时,由于企业过于注意彼此的动向,即使发生了需求危机,价格的反应也会变得缓慢。价格调整的作用之所以很小,就是由于这种情况造成的。

  这一见解被称为价格的"真实刚性"假说。最能够频繁地观察到低价格竞争的是因特网市场。根据与水野贵之、榆井诚两人一起使用"价格com"公司经营的"价格.com"的数据进行的研究发现,在价格.com开业的各个商店都采取了标价比竞争对手商店稍便宜一点的廉价战略。

  如果比竞争对手商店价格高就会失去顾客,所以力图避免这种情况。话虽如此,但并非是价格比竞争对手越便宜顾客就越多。因此,标价只比竞争对手便宜一点是最合理的。

  这样就出现了各个商店互相模仿价格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产生出缓慢的价格调整。美国最近的研究表明,出口企业对于汇率的变化只采取缓慢的转嫁,可以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在于真实刚性。

◆◆◆

  日本银行10月底发布的展望报告预计,消费者物价的缓慢下降至少还要延续到2011年度。真实刚性假说显示出,对需求危机的价格调整将在较长的时间里缓慢地显现出来,这与展望报告相一致。真实刚性的存在,对于货币政策的运营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最重要的问题是,即使物价下跌幅度很小,其背后的经济福利损失(经济的扭曲)却并不小。由于受真实刚性的影响物价不易变化,因此虽说降幅较小但物价现在正在不断下降,这一事实说明推动物价下降的压力却非常大。所以,虽说物价下降幅度小,但也决不能轻视。

  而且,只关注物价是危险的。正如上图所表明的,即使发生了需求危机,通货膨胀的变化也很微小。物价统计的精度自然是有限度的,要检测出微小的变化并非易事。而且根据真实刚性假说,企业间模仿的程度决定价格的调整速度,但该程度会由于企业经营决策人的心理等而发生变化,很难预测。从这些限度来看,中央银行不能只依靠观测价格,而应该掌握包括数量在内的经济整体的情况,因此,还应关注把价格和数量两者合在一起的指标,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加以探讨。

  菲利普斯曲线趋于平缓会使货币政策的运营变得困难,但也有能够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一面。这是因为,菲利普斯曲线越接近平线,通过货币政策调整货币量时,其对数量(工矿业生产等)产生的影响也越大。货币政策不是中立性的,中央银行为稳定数量所能发挥的作用比平时更大。

  与雷曼冲击前相比,名义GDP下降了40万亿日元,按比例计算下降了8%。要把名义GDP恢复到雷曼冲击前的水平,举例来说,今后需要连续四年达到2%的名义GDP增长。直到恢复到雷曼冲击前的名义GDP水平为止,需要宣布继续实施包括总量缓和在内的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积极影响企业和家庭经济对物价的预测。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09年12月9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0年3月1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