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设定价格行为是关键

渡边努
原教职研究员

  政府和日本银行正团结一致为摆脱通货紧缩而努力。日本银行在今年1月提出了使物价上涨2%的目标,4月宣布将通过非寻常的货币量化宽松在2年内实现这一物价目标。人们的物价预期正在出现变化,企业也出现了提高面粉、蛋黄酱等商品出厂价格的动向。以往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基本上是负值,但6月份转变为正值,上升了0.4%。

  不过,很多人认为,最近的动向是由于电费和汽油等涨价而引起的,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商品价格上涨。实际上,以超市商品销售为对象的"东京大学物价研究课题组"制作的逐日物价指数,7月26日与前一年比下降了0.9%,虽然下降幅度逐渐缩小,但缩小速度非常缓慢。制造商提高出厂价格显示出涨价还没有到达末端价格。有人指出,在这种情况下,2年内物价上涨2%的目标很难实现。

◆◆◆

  以美联储(FRB)主席伯南克为中心,研究者们积累了对大恐慌时期美国通货紧缩的研究成果。美国成功地摆脱了大恐慌时期的通货紧缩,关键在于罗斯福总统改变了政策,告别了以前的金本位制、均衡财政和弱势政府的政策,在果断地放弃了金本位制和允许美元贬值的同时,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其结果,消除了人们对紧缩的预期,形成了通胀预期。

  这个政策重要的特点不是个别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而是改变形成政策的规则,即转变政策体制。而且,不是逐步转变,而是突然进行的。安倍晋三政权实施的政策是把政策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改变,以及争取短期内改变,这种做法近似于美国大恐慌时期的政策体制。

  然而日本的通货紧缩与美国的大恐慌存在下述2点差异,因此很难摆脱通货紧缩。第一,从通货紧缩的速度来看,日本的CPI同比下降幅度最大时也只有2%,平均还不到1%。与此相比,美国的CPI从1931年到1933年年率下降了8%,通货紧缩非常严重。第二,日本的通货紧缩是长期的。从90年代中期以后,物价下跌持续了15年以上,通缩预期已经在人们的意识里生根。而美国的通货紧缩在大约2年后结束,其后迅速转向通货膨胀。

  那么这种差异是从何而来的呢?其背后是企业设定价格行为的差异。在大恐慌的美国,企业根据需求和供给迅速改变价格。与此相比,近年来在日本,即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企业也不立即改变价格的倾向有所加强。

◆◆◆

  价格刚性的加强可以从横轴为失业率、纵轴为物价上涨率的"菲利普曲线"的变化中得到确认。下图是日本80年代以后的菲利普曲线。在80年代,每当失业率下降时,物价上涨率就升高,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但90年代的菲利普曲线的倾斜度比以前缩小,2000年以后进一步缩小(菲利普曲线的平坦化)。也就是说,受需求变化的影响,失业率上下波动,但物价上涨率基本上没有变化。

图:日本的菲利普曲线
图:日本的菲利普曲线

  那么菲利普曲线的平坦化对摆脱通货紧缩具有什么意义呢?需求增加带来了失业率下降,物价却不怎么上涨,如果处于通货膨胀时期,是值得欢迎的。但是像现在日本这样的通货紧缩时期,就会给克服通货紧缩带来困难,人们对物价将来也会继续下降的预测会抑制增长力。

  在"菲利普曲线的倾斜度今后依然不变"的前提下,要想把物价上涨率提高2%,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供求逆差呢?笔者试算的结果,需要创造出50万亿日元的需求。如果要在2年内实现,就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增长6.3%,即使把实现物价目标的期限延长至3年,也需要高达4.5%的实际年增长率。

  这些数字无论谁看都不可能实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试算是以"菲利普曲线的倾斜度今后依然不变"为前提的。我们应从这个试算结果懂得,要想实现物价上涨2%,就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个前提。也就是说,摆脱通货紧缩取决于能否加大菲利普曲线的倾斜度。

  安倍政权上台后,菲利普曲线的倾斜度是否发生了变化?下图显示了2012年1月–2013年6月的每月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这期间的倾斜度与以前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化。

  菲利普曲线平坦化的主要原因是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竞争。制造商和流通企业担心一旦提高价格,顾客就会流向竞争对手企业。因此,即使需求或成本稍有增加,也没有勇气下决心提高价格。其结果就会发生"协调失败",即使宏观上需求或成本增加,价格也不发生变化。安倍政权上台后,虽然出现了企业积极设定价格的情况,但是在宏观上,可以认为,还没有到达使菲利普曲线的倾斜度发生变化的程度。

◆◆◆

  今后,要想向物价上涨2%的目标迈进,第一需要使企业设定价格的行为发生变化。即使需求增加,企业也对提高价格犹豫不决,是因为预期"迄今物价一直下降,今后也将继续下降"。如果能够把这种预期转变为预期"今后是物价上涨的时代",就可以带来"竞争对手企业也肯定会提价"的强势思维。

  为此,政府和日本银行需要进一步明确宣布已进入了物价上涨的时代。此外,不久前通过了消费税特别措施法,这个法律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把提高消费税率带来的成本增加向价格转嫁。不仅限于消费税,应按照同样思路,改善环境,使企业能够把成本或需求的变化部分适当地反映到价格中。

  第二,日本银行应检查物价是否切实向上涨2%进展,并公布结果。最近,评估美国和英国的量化宽松效果的研究发现,虽然量化宽松对股价等资产价格有效,但没有波及到物价。日本的量化宽松是否具有提高物价的效果,目前仍然是未知数。正因如此,必须认真地检查政策效果。

  此外,从短期结果左右成败的观点来看,如果判断2%的目标难以实现时,就应采取追加措施,如立即宣布后续政策,加强前瞻引导(forward guidance),扩大购买资产的范围等。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3年7月31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3年8月1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