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国际化、创新:中小企业政策的新视角

八代尚光
RIETI顾问研究员

国际化与创新的良性循环

  从2002年至2007年年底,日本经历了被认为战后最长的经济复苏期。但是,在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旺盛的出口需求带动的,从世界经济繁荣中获益的出口产业与面临家庭消费停滞不前的服务产业之间,以及大举进军海外的大企业与向海外发展程度有限的中小企业之间,可以观察到显著的绩效差距。呈现这种扭曲现象的经济复苏,使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广泛的经济主体强烈地认识到,需要向能够享受全球化好处的经济结构转换(注1)。可以认为,出口或向海外发展等企业活动的国际化,对于日本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超越单纯确保海外需求的意义。也就是说,与海外市场的接触,可以带来吸收尖端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制定投合当地消费者嗜好的品牌战略等广义的创新机会。这种创新的成功可以进一步获得海外市场,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和个别事例分析,"国际化与创新的良性循环"被证实确实存在(注2),不过与大企业相比,还留有很大国际化余地的中小企业,可以期待今后进一步向国际化发展。实现向海外市场发展和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两者互动的效应,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挑战,不应视全球化为威胁,而应作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加以利用。

  在这种问题意识的背景下,RIETI与京都大学经济研究所于2月15日举办了题为"多样性、国际化、创新:中小企业政策的新视角"的公开研讨会。本文从策划负责人的视角,汇报一下从当天的讨论得出的主要启示以及根据该启示所做的考察结果(注3)。

"卧龙企业"的存在与国际化的初期费用

  支援企业国际化是近年来中小企业政策中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向海外发展需要高额的初期费用,所以从根本上说,只有即使投入初期费用也可以获得利润的高生产率企业才能实现国际化(注4)。因此,要想在企业界广泛实现上述良性循环,降低参与国际化的费用的政策具有意义。可以设想,这种初期费用是在海外收集信息和开拓当地销售渠道所需要的成本,对此,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正在实施提供海外信息、支援海外销售等广泛的支援措施。另一方面,东京大学的户堂康之副教授指出,很多企业("卧龙企业")虽然与出口企业具有同等程度的生产率,却还没有实现国际化(注5)。这种企业的存在说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行措施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初期费用的问题。例如,在向海外发展时,日本国内产品无法打入收入水平和文化都不同于日本的国外市场,需要研究开发在当地市场能够畅销的产品或改变产品规格,而且需要建立能够承受激烈的国际市场变化的强健的财务体制(注6)。可以认为,对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来说,这些措施是重要的前提条件,需要不可忽视的时间和费用,但是以往的支援企业国际化措施的对象中却不包括这些措施。

进军海外后的创新条件

  实现进军海外的企业能否取得创新的成功,必要条件是这些企业是否一向就热心于创新活动。专修大学的伊藤惠子副教授的研究显示出,在开始出口以后,事先进行研究开发(R&D)活动的企业要比不进行研究开发的企业更能够实现生产率的高度提升。此外,还需要具有能够从当地市场收集创新种子(seeds:新技术、材料、服务)的有效体制。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即使是在直接接触当地市场的B to C(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易或B to B(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时,不仅与日本企业的当地法人,而且与当地企业也有交易关系,特别是有能够带来高质量信息的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在当地与当地企业或外国企业进行交流和协作来研究开发新产品,作为以国际化开展创新的新形式,今后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例如,可以设想,日本的产品制造企业与具有市场营销或产品设计功能的外国企业合作,研制面向亚洲市场的产品。可以认为,对这种进军海外后向当地市场渗透或开展新事业的企业进行支援,对于把向海外发展与创新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对进军海外本身的支援措施还不充实。

  由于低生育率老龄化带来的国内市场缩小和全球化的渗透,日本企业再次迎来了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向世界市场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中小企业具有成为全球化企业的高度潜在可能性,其国际化和创新可期待给日本经济带来多样性和活力。另一方面,阻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因素,如果是由于中小企业受到资金制约,或其财务体系无法承受进军海外的风险,那么要想有效地支援企业国际化,也许需要对完善出口企业的条件进行支援,其中包括超越现有框架的金融方面的措施。这种事先配套支援可以由JETRO和中小企业支援机构实施有意义的协作措施,但不应不加区分地以所有的中小企业为对象,而应用客观标准进行评价,重点挑选国际化与创新接轨可能性高的企业。例如,这种判断标准可以考虑该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的密度。由于R&D活动具有提高吸收新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效果(注7),因此可以认为,R&D活动密度高的企业,国际化与创新接轨的可能性也高。迄今为止国际化支援似乎是以进军海外本身为政策目标的,今后需要在考虑"通过国际化实现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政策的视角。期待本次围绕"国际化与创新的良性循环"的讨论,能够对形成这种政策做出贡献。

2010年4月6日
脚注
  • (注1)要想在广泛的经济领域中实现经济复苏,还需要在就业者收入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自发性扩大内需。这需要占据大部分就业的服务产业调整结构和加强竞争力,但这方面的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范畴,所以请参见八代(2008)论文。
  • (注2)关于出口推动创新的效应,例如Salomon and Shaver(2005)、Yashiro and Hirano(2009)、2010年版中小企业白皮书(将于近期出版);关于出口与创新的良性循环事例,请参见Aw, Robert and Winston(2007)。
  • (注3)另外,本文观点只属于笔者个人见解,不一定反映了研讨会发言人和讨论者的观点。关于当天的讨论内容,请参见研讨会报告的网页。
  • (注4)根据若杉等人(2008)的研究,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只供应国内的企业相比,平均高出近50%。
  • (注5)请参见2009年7月29日《日本经济新闻》“经济教室”专栏。
  • (注6)关于持国际化志向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课题,承蒙松浦机械制作所松浦正则董事长和JETRO丸屋丰二郎理事对笔者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由衷感谢。
  • (注7)请参见Cohen and Levinthal(1989)。
参考文献
  • 户堂康之(2009)《日本经济走向体质强化 现在“出口比内需更重要”》《日本经济新闻》“经济教室”栏目2009年7月29日
  • 松浦正则(2009)《一生相逢一次:我遇到的出色的人们》(株式会社)松浦机械制作所
  • 若杉隆平、户堂康之、佐藤仁志、西冈修一郎、松浦寿幸、伊藤万里、田中鲇梦(2008)《日本企业国际化的实态——根据企业层面数据的分析》RIETI工作论文08-J-046
  • 八代尚光(2008)《如履薄冰的日本经济: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实现?》RIETI专栏文章0213
  • Aw, Bee Yan, Mark J. Roberts and Tor Winston(2007)“Export Market Participation, Investments in R&D and Worker Trai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Firm Productivity” The World Economy Vol30(1)83-104
  • Cohen, Wesley M. and Daniel A. Levinthal(1989)“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99 569-596
  • Salomon, Robert M. and Myles J. Shaver(2005)“Learning by Exporting: New Insights from Examining Firm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Vol 14(2)431-460
  • Yashiro, Naomitsu and Hirano Daisuke(2009)“Do All Exporters benefit from Export Boom?-Evidence from Japan” Kyoto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689
相关链接
RIETI京都大学合办公开政策研讨会
“多样性、国际化、创新:中小企业政策的新视点”会议资料

2010年4月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