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的日本经济: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实现?

八代尚光
经济产业研究所 顾问研究员

如履薄冰的日本经济

  作为经济产业省的代表,笔者也参与制定了2008年度政府经济预测,该预测估计2007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3%,这是时隔五年降至1%前半的低水平。从某些技术性角度来考虑,2007年度增长率的跳板(即所谓的“拔高增长率”)只有1.3%,意味着实际上是零增长。这样的低增长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实施建筑基准法修订案的影响,但是日本经济面临的变化超越了单纯由官方制造的冲击。2008年度的经济增长率预测为2%,但是由于建筑开工恢复正常,住宅投资只在数字上大幅度增加,如果去除这一特殊因素,增长率只能停留在1%后半。这种欠缺强势的前景与民间经济人士的共识相近。

  此次景气回升的源泉是以世界经济繁荣为背景的出口增加,由此带来的企业收益增加又带来了设备投资和就业的扩大,就业环境的改善使家庭收入和消费增加。另一方面,虽然企业收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人均工资增长停滞不前,因此与出口并列、作为第二动力的家庭消费牵引经济增长的内需主导型增长没有实现。美国经济减速可能影响出口,原油价格暴涨压迫企业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战后最长的景气回升的波及效应陷入了如履薄冰的境地。

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实现?

  阻碍实现内需主导型增长的最大原因恐怕还是工资低迷。代表工资指标的每月劳动统计中有各种应注意事项。有研究指出,由于战后生育高峰出生的一代到达退休年龄,产生了抑制效应,但即使考虑到这种技术性因素,与以前的景气回升相比,工资低迷依然显著。对于这种工资动向,90年代以来形成巨大潮流的非正规雇用和全球竞争激化固然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非制造部门和中小企业劳动生产率低这一产业结构上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占日本就业人口80%的非制造业,除房地产、电力、煤气等以外的服务相关产业,非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制造业低,而且上升停滞。其原因在于,与制造业相比,这些产业属于劳动集约型,制造业受益于繁荣的出口,这些产业却面临着家庭消费增长停滞。从整体而言,这些产业中生产率低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很大。工资在这些产业是最低的。

  另一方面,按企业规模看一看2007年的工资动向可以知道,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大企业,比上一年降低0.1%,100以上不满500人的骨干企业降低0.7%,占就业人口40%的员工30人以下的中小零星企业降幅最大,达1.2%。考虑到中小企业的九成属于非制造业,可以想见,非制造业的低生产率和低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小企业的问题。虽然推论中小企业生产率低是错误的,但是在服务相关产业,看不到像美国等国那样,通过企业退出和参与市场提高使生产率。没有实现内需主导型景气回升更具实质性的理由是促进资源高效分配的结构改革不充分,日本经济整体的生产率没有提高到各行业的广大劳动者都能享受较高工资的程度。

政府为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了吗?

  是否可以说迄今为止政府对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呢?最近围绕家庭收支的政策,在缩减和废止定率减税、维持长期低利率、年金制度的担保等问题都还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却展开了提高消费税的讨论,都是与支援可支配收入和引导消费意识完全无关的内容。经常说重建财政和经济增长是列车的两轮,但总是只强调为了重建财政必须实现经济增长,至于为了实现内需主导型增长,应怎样重建财政却还没有明确的归纳。

  政府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重要的政策课题,把提高服务相关产业和中小企业的生产率定位于经济增长战略的主攻方向。但是谈到具体措施,却只是以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中小企业为前提,支援企业自主努力,并不包括迫使低效企业退出市场,促进市场竞争、规模和范围经济等调整产业结构的视角。

  像美国在被称为新经济的长期景气上升之前,于80年代经历了调整局面一样,日本要真正改善经济业绩,就不能回避伴随痛苦的结构改革。为了使结构改革迅速而具有充分的实效性,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作用不可或缺。但是在长达五年的世界经济繁荣中,由于政局混乱,痛失了果断实行结构改革良机。

  在景气如履薄冰的现在,必须认真地探讨真正能够唤起家庭消费的振兴内需政策,制定出为提高日本的中长期经济活力,把人力和财力转移至生产率更高的产业的政策。

2008年2月26日

2008年2月2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