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精神教育和经济增长力

广濑一郎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400年前生活在威尼斯衰退期的历史学家吉欧瓦尼·伯特罗(Giovanni Botero),曾经说过“使伟大国家灭亡的绝不是外部因素。伟大国家最有可能由于人们心中的观念、以及反映人们心理的社会风潮而走向灭亡。”

  从经验上大家都知道: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不一定是物理因素,优秀人才的稳定提供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这里所说的“优秀”,并非是以“学力偏差值”的指标进行评价的,对此,或许不会有异议。笔者一贯主张:为了将"优秀”的社会构成成员提供给社会,“运动员精神教育”将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拙著《探讨运动员精神》BASEBALL Magazine社,2002年出版)。本文将就运动员精神培养“优秀的”经济人才,并有利于稳定的“经济增长”的观点进行阐述。

与目的协调运转的“制度”才具有意义

  日本呼吁“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已有时日。虽然就改革的具体内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论。但是,对于“改变结构”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不过,“改变结构”到底是指什么呢?一般认为,“改变结构”就意味着改变由法律代表的公开的“制度”。

  确实,日本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属于结构性问题。但是,这些并不都是“结构=制度”的问题。制度是与目的协调运转才具有意义的存在。如果没有“成果”,对“制度”的评价则是否定的。而且,不管制度设计多么出色,制度都是由人来运用的。也就是说,如果执行制度的人不理解制度宗旨,制度则不可能健全运转。

  比如,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公司治理”问题。不少企业都把“公司治理”理解为明示的制度问题,并引进了执行董事制和董事股票期权制度。这些肯定可以称为“明示制度的结构改革”。但是,新变革的制度的真正课题/成果是怎样改变以往的决策过程,最终是否取得了所期待的成果。先验性地认为完善新制度就意味着实际的变革,这种期待太不现实。比如,同样道理,判断一个通过了民主宪法的国家是不是真正的民主主义国家,就需要另作检验。一个国家在民主宪法指导下如何发挥民主主义精神,将决定这个国家是不是民主主义国家。也就是说,制度通过运转,才有希望得到“成果”。光有“制度的存在”,就希望得到成果,这只能是错误的认识。

  在“运转”“制度”之际,最为重要的是人才。也就是说,教育问题才是决定制度“运转”的本质性要素。

  据OECD和IEF(国际教育基金会)的“各国通知票”显示,日本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排名第一,科学方面的能力保持第二位,与此相反,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实行“宽松教育”,这些问题是否就能得到解决呢?实行这个教学计划后,课时被削减了大约30%,由此学习的汉字数量被减少,数学课程中也削减了梯形面积的计算等。

  另一方面,据前文部省的“儿童国际比较调查”(2000年2月公布)结果显示,近十年,日本的儿童教育水平明显下降。这样的话,日本的中小学生是否能维持“数学”和“科学”方面的优势也很令人担心。

  教育水平的降低,难道不是比目前的经济衰退现象更为严重的问题吗?因为如果荒废教育,社会整体将失去活力。不用说,“教育水平”就是左右“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

  这些观点和近年来的经济理论发展也是相对应的。传统的“新古典派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源泉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可是,近年来,人们开始认为,光凭这些解释现实中的经济增长是不充分的,由此“内生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比如,在这种理论最基本的模式—“AK模式”中,假定生产函数为“Y=AK”(A为表示资本生产率的定数,K为固定资本)。这里的K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民间固定资本的量,它包含了可能对金融资本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各种资本积累,或者广义上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状况等。在此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劳动者教育水平等)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体制、社会整体共有的知识和创意的数量、以及立志创新的“气魄”和“挑战积极性”等被称为“软性力量”范畴的因素。

  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将大部分的GDP和时间都投入到了资本和技能的积累。 并且,支持目前增长的不仅仅是“投入的量”,这些投入得到生产性运用也是必要条件。

  如果经济的基础设施能活跃生产和投资,那么,经济将会出现繁荣并得到增长。但是,如果基础设施不是生产性的,而是奖励浪费,那么,结果可能是有害的。查尔斯.I.琼斯(Charles I.Jones)在《经济增长理论入门》(日本经济新闻社)中指出:“贫困国家不仅仅缺乏资本和教育,而且用于投入的生产率也同样低下”。他以阿根廷和日本为例,对“基础设施的根本变化”所带来的“增长奇迹和失败”做了对比。“腐败、贿赂、盗窃、没收”将戏剧性地减少经济上的投资动机,对收益也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很明显,这里的观点是:作为支持“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之一,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知识生产力”

  所谓支持“经济增长力”的“教育水平”,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知识生产力”。“知识生产力”,能够用由IQ代表的“思考能力”、“知识量”以及“积极性”的三者的积来表示。“积极性”或“意志力”属于伦理范畴,同时,给其他两个因素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要提高“思考能力”,必须有“上进心”、“钻研精神”、“判断力”等。同时,还需要有“独立精神”“忍耐力”等所谓自我完善的属性。毋庸多言,在现代,人际交流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类似“知识生产力”的要素不会在GDP中直接显现,但是,可以说对“经济增长”而言,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那么,为掌握决定“知识生产力”的“积极性”或“意志力”等属于伦理范畴的知识,目前日本提供了什么样的教育机会呢?

  笔者曾经提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体育”才具有被引进教育现场的价值。所谓“伦理”,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概念。所谓对“善恶、是非”的认识,如果不付诸于实践和行动,则不具备“伦理”的价值。“三菱汽车”的丑闻中,相关人员都“应该认识到”隐瞒事实是“不好的行为”。问题在于没有将这种认识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幸而在体育界我们有“运动员精神”,它是把“概念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训练的最适合的说法。

  所谓“运动员精神”,是在维多利亚时期英格兰以培养有利于维持国家发展壮大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私立中学”中得以完善的一个概念。德鲁克(Drucker)先生曾一语道破:“维多利亚时期英格兰的成功,(且不论其是非)是殖民地经营的成功,中层管理的成功使其得以实现”。中层管理人才所必需的是“判断力”和“果断”(如果为处理当地出现的情况而一一向本国征询意见,那么,或许不可能实现泛大不列颠时代)。作为不仅仅用头脑思考,还要掌握将判断付诸于实践的“执行能力”的理想软件,“体育”这一概念得到了完善。

  那么,通过体育运动,应该掌握的“运动员精神”是什么呢?人们广泛认识到,运动员精神是一种“规范概念”。由此,从大规模的奥运会,到小规模的小学运动会,在开幕式上,运动员都要宣誓“遵循运动员精神,光明正大地比赛”。若无“规范”,则不可能“遵循”。如果要问运动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尊重”。尊重是以自律性、自发性的理解为基础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前提是自发性的应对,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将以“游戏”要素为必然。“游戏”必须是不受强制的自发行为。

  不过,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在使用“运动员精神”的提法时,并没有真正确认其真正含义。目前教育现场的情况是,进行体育教育的一方,不好好讲解其意义,就让运动员宣誓“遵循运动员精神,光明正大地比赛”。这样,只是白白糟蹋好东西。难道我们不应该尽快实施"运动员精神"的教育吗?虽然有转弯抹角之嫌,不过,为维持今后日本的增长力,“运动员精神”的教育难道不是一条捷径吗?

2004年6月1日

2004年6月1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