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因原油暴涨而不断上升的滞胀风险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顾问研究员
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 首席研究员

  原油价格从2002年前后的每桶20美元开始一直暴涨,当前的原油价格同比上涨了一倍、突破了130美元大关,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准。一方面已成为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对原油需求的不断扩大是导致原油价格上升的一个原因,而另一方面,原油价格的飙升反过来又造成了经济减速与通货膨胀并存,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滞胀的压力。 中国已成为石油市场上的大买家

  快速的工业化与汽车普及化的发展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根据英国的大型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中国的初级能源消费量从1997年的9.61亿(石油换算)吨,增加到了2007年的18.63亿吨,几乎是翻了一倍。从全球能源消费的角度来看,中国所占的份额从1997年的10.8%增长到了2007年的16.8%(表1a、1b)。然而在同一时期,美国所占的份额却从24.8%下降到了21.3%。因此,中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事实上,自1997年至2007年期间,全球初级能源的消费总量增量的约40%是缘于中国的。

  从初级能源的消费构成来看,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以石油为主。与此相反,中国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所占的份额达到了70%,而石油的消费份额仅为20%左右(表1c)。即便是这样,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3.68亿吨(占世界的9.3%),大大超过了日本的2.29亿吨(占世界的5.8%)。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世界石油的消费总量增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缘自中国日益扩大的原油需求。

  中国过去本来是石油的出口国,然而随着国内需求的日益扩大,到了1993年则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的进口国,此后中国的净进口量不断在增加。根据中国商务部发表的报关统计,2007年中国的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进口总量为1.97亿吨,扣除出口量之后的净进口量达到了1.78亿吨(图1)。加上原油价格的暴涨,2007年石油贸易的逆差超过了850亿美元, 相当于GDP的2.6%。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经济减速雪上加霜

  由于中国的石油消费一半左右是依靠进口,因此原油价格的上涨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恶劣影响。

  首先,原油价格的上涨不仅意味着中国贸易条件(出口对进口的相对价格)的恶化,而且还意味着购买力的下降。假设去年的每桶70美元的平均原油价格上涨了一倍,到了140美元的话,那么上述的中国在石油贸易上的逆差就会翻倍,即再增加850亿美元(GDP的2.6%)。这意味着中国将有更多的收入转移到石油出口国,而这最终又通过企业收益的减少和消费者物价的上涨等形式转嫁到国民身上。而且由此引发的对投资和消费的不良影响也是令人担忧。

  另外,原油价格的上涨对中国(在中国生产的)企业来讲,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它在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也抑制了生产。尤其是象运输、钢铁、化学等能源多消费型产业受到的打击会更大。

  不仅如此,因为石油的主要出口国-发达国家也会受到相同的影响,石油价格的上涨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减速,这势必导致中国对外出口的减少和生产的进一步减慢。

  中国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的压力、股市泡沫的崩溃、世界经济的减速等多重影响,来不及等到8月份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就已进入了调整过程。近期原油价格暴涨的影响,使高通胀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善,也使今后的经济形势变得愈发严峻。

表1 主要国家的初级能源消费情况(2007年)
a) 消费量
表1 a) 消费量
b) 全球市场占有率
表1 b) 全球市场占有率
c) 在各国能源消费中的各种燃料的份额
表1 c) 在各国能源消费中的各种燃料的份额
资料来源:英国石油公司,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图1 中国的石油进出口的趋势
图1 中国的石油进出口的趋势
资料来源:英国石油公司,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2008年6月25日
>> 日本语原文

2008年6月25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