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部署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按照"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

  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以2002年秋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提出了今后5年间的行动指针(见表)。其中,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成为了胡锦涛温家宝政权最重要的课题。

  这里所说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以下五个"统筹":(1)统筹城乡发展(重视农村发展,解决农民问题);(2)统筹区域发展(支援落后地区);(3)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充实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与教育等公共服务);(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资源节约与自然环境保护);(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加速国内市场的发展)。

由"先富"走向"共富"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是通过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期实现由"先富"向"共富"的转变。"先富论"即邓小平提出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打破了在此之前的毛泽东时代的绝对平均主义,调动了国民的积极性,成为了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动力,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为了让全体国民广泛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建议》提出了创造就业、缩小地区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同时提出了构筑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失业和工人灾害补偿保险等内容的安全网。其中,还强调为建设"新农村"而增加财政投入,充实以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为代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在强调"共同富裕"的同时,《建议》亦重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出了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果按照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水平计算,要实现这一目标,人均GDP平均每年必须增长7.2%。考虑到中国人口每年以0.7%的比率增长,经济增长率的目标约为每年8%。与以前"到2020年的20年间GDP翻两番(即实际经济增长率为每年7.2%)"的目标相比,目标值上调了,但2001年至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8.8%,今年也肯定超过9%,由此看来,今后5年即使按照原先设定的每年7.2%的增长率,其目标也完全能够实现。日本部分媒体推测,中国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将提出9%以上的增长率目标,但此次《建议》的发表完全否定了这一推测。

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

  要持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必须由迄今扩大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提高生产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换。特别由于中国是占世界人口22%的大国,若一味依赖投入量的扩大来实现增长,则在确保有限的资源方面,将不得不与其他国家展开竞争。这将导致国际市场上一次产品价格的高涨,并很可能导致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换,虽已作为目标写进了第九个和第十个五年计划,但回顾一下,并没有取得很大成果。这次按照"科学发展观",通过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推进循环经济来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被列为了优先课题,尤其明确地提出了在本次规划的五年间,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降低20%左右的目标。

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转换

  实现五年规划目标,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意志,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行促进公平和增长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调整十分紧迫。具体而言,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除医疗和教育之外,还有维持市场秩序,保护所有权)、稳定宏观经济、强化社会保障等收入的二次分配机能,同时必须减少已经成为腐败温床的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迄今使用了50余年的"计划"一词改成了"规划,这也是政府职能顺应市场经济潮流而发生转换的结果。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

什么是"五年规划(计划)"?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此次(2006-2010年)为第十一个。在以前的五年计划中,政府自行进行资源分配,对生产内容和产量均做出详细的规定,但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此次将"计划"改成了"规划"。与此相适应,数量化的指标大幅度减少,重点放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关战略方针、任务和对策等宏观政策调整上。

2005年10月24日
>> 日本语原文

什么是“五年规划(计划)”?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此次(2006-2010年)为第十一个。在以前的五年计划中,政府自行进行资源分配,对生产内容和产量均做出详细的规定,但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此次将“计划”改成了“规划”。与此相适应,数量化的指标大幅度减少,重点放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关战略方针、任务和对策等宏观政策调整上。

2005年10月2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