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要以国内版FTA建立统一的大市场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伴随分权化的地区间竞争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又象“诸侯经济”一词所反映的那样,也带来了地区保护主义这一副作用。地区保护主义的动向源于各地方政府为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利益而采取的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资源浪费和地区间差距拉大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各经济主体的合理行为却最终带来了不合理的结果,从这一意义来说,产生一种“合成谬误”。

  所谓地区保护主义是指在特定的地区,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限制产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具体而言,分为限制移出型和限制移入型两类。前者是限制农作物原料和能源等资源流向本地区之外。后者是限制工业产品和劳动力流入,保护本地区的生产者和劳动者。近年来,保护的对象正在由阻止资源流出本地转向阻止外部的产品流入。主要作法,除了明文规定类似于国际贸易中的“关税”等各种费用之外,还有诸如数量限制和认证等“非关税壁垒”。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各省为了扶持本地的汽车产业,要么提高其他地方的汽车和进口汽车的车辆登记费和税费,要么强制性地使用本地汽车作为出租车。

  在自由贸易下,参与者获取“交换的利益”和“分工的利益”。消费者可以从国外进口更加便宜的产品,同时,随着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向比较优势部门的转移,资本配置得到改善,因此,效率也得到提高。这不仅仅针对国际贸易,也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如果存在国内统一的财货市场,各个地区分别专业从事自己拥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贸易,整个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就会得到提高。相比之下,目前的中国,市场被条块分割,各地区本来可以从其他地方“进口”更加便宜的产品,却也要自行生产,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分工好处。对于外国企业而言,如果产品的销售被限定在狭窄的地区,进入中国的好处便大打折扣。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清除地区间妨碍物资、人员和资金流动的人为障碍。

  确立统一的财货和生产要素市场,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改善地区间的差距。如果撤除制约劳动力流动的户籍限制等壁垒,劳动力就会从工资水平低的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流向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城市。这样,工资水平差距就会逐渐扯平,加之外出打工的劳动者向家里汇款,劳动力流动将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此外,正如国际经济学著名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律”所揭示的那样,在国内的地区间关系上,如果可以进行自由贸易,即使没有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两地间的生产要素价格也会逐渐趋同。例如,在自由贸易下,资本丰富但劳动力不足的沿海地区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并将其与资本不足但拥有丰富劳动力的内地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相交换,从而形成分工体制。由于这种分工体制意味着产品中包含的内陆地区的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同样产品中包含的沿海地区的资本也流向内陆地区,因此,如同资本和劳动力的移动一样,找平这些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就会发挥作用。

  为了通过扩大市场来搞活经济,中国正在谋求与近邻各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经济理论表明,加盟国(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度越高,互补关系越强,则FTA的效果越大。相对于中国与近邻各国的关系而言,中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关系更符合这样的条件。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全力推进由国内各地区签订的FTA,而不是与外国的FTA。

2004年2月6日
>> 日本语原文

2004年2月6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