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评日本银行的股票收购措施——值得借鉴的香港经验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9月18日,日本银行宣布收购银行所持的股票,对日本银行而言,这种做法一直被视为“禁区”。一般认为,中央银行收购股票的做法是前所未有的,但实际上香港过去曾采取过类似的措施,其经验可供日本借鉴。

  处理银行的坏账是经济复苏的前提,近年来这在日本已经形成了共识。令人担忧的是,最近股价的下跌,对于持有大量股票的银行的自有资本和收益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延误银行坏账的处理,结果可能引起金融体系的动荡。采取这一措施旨在通过减少金融机构所持的股票的数量,减轻股价变动的风险对银行财务状况产生的负面影响,从一个侧面支持坏账的处理,从而达到稳定整个金融体系的目的。其规模约为2万亿日元,大约相当于东京证交所股票市价总额的0.8% 。

  另一方面,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为深刻的时候,香港的金融当局也曾大量收购股票,作为稳定包括汇率在内的金融体系的措施之一。具体地说,就是1998年8月,当港币和股票期货受到的卖空压力同时增大时,金融当局与投机者针锋相对,为了支撑股价,动用了15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收购股票(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为22000亿日元)。虽然金额与此次日本银行的基本相同,但它达到了香港股票市价总额的5%,因此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比日本大得多。

  由中央银行收购股票,说到底只是紧急避难措施。日本银行持有大量股票,会使自己直接面对股价变动的风险,而且还可能对合理的股价形成机制乃至企业的公司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收购的股票将来总是要抛出的。实际上,此次日本银行宣布的股票收购计划也确定了这样的方针:原则上持有期限不低于5年,最迟在15年之内视市场行情逐步抛出。

  为了把市场的震荡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有序地销售股票,香港政府(金融当局)创立了由购入的股票组成并与恒生指数联动的香港联动基金指数(TraHK:Tracker Fund of Hong Kong)。1999年11月,作为股票销售计划的第一步,实施了总额达43亿美元的IPO(新股上市),这一规模是亚洲地区除日本之外迄今为止的最高金额。此后,又分阶段进行销售,至2002年10月,市价总额高达212亿美元的股票已回归市场。目前尚未抛出的部分只是金融当局出于长期运用的考虑而继续持有的66亿美元,销售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由于持股期间的股价上涨,股票分红加上资本收益,当局总计获利达115亿美元。

  在香港金融当局干预股市之初,媒体纷纷采用“香港之死”一词来讽刺这种做法,认为它违背了“放任自由”的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评价并不好。但是,随着后来货币投机现象的平息,股价也日趋恢复,对该措施的评价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这种做法被认为是成功之举。对此次日本银行所采取的措施的评价,最终当然是取决于其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同时也取决于其收购的股票价格上涨与否。

表 香港金融当局股票持有状况
表 香港金融当局股票持有状况
(注)运用收益=(c+d)-(a+b)=115亿美元
资料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2年11月1日
>> 日本语原文

2002年11月1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