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专访 No.35 RIETI政策研讨会专辑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源泉与日本的潜在增长率

日本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加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深尾京司
RIETI教职研究员

  随着日本景气回升,经济发展接近巡航速度,在思考财政重建的步骤和解除零利率政策的时机的时候,日本的潜在增长率究竟有多少,成为重要的政策争论焦点。RIETI政策研讨会“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源泉与日本的潜在增长率”,将以RIETI实施的产业、企业生产率(JIP)研究项目环太平洋各国的生产率比较研究(ICPA)的成果为基础,深入探讨如何恢复20世纪90年代以来停滞不前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栏目作为研讨会的会前企划,就研讨会的目的、看点等采访了深尾京司教职研究员

编辑部:
  首先请您谈一谈RIETI政策研讨会“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源泉与日本的潜在增长率”的目的是什么?

深尾:
  由于日本经济一直很不景气,存在不良债权等许多问题,所以“需求不足”、“必须解决不良债权问题”便成了中心议题。但是,随着景气回升,接近通常的增长状态,如果景气不断好转就会发生通货膨胀,从供给方面看,日本的供给能力究竟有多少呢?也就是说,如果设想以巡航速度增长,那么预计可以增长多少就成为重要课题。此外,在为了实现财政重建预计可以增长多少这个问题上,例如,在决定为了恢复初步平衡需要增加多少税收等等的时候,潜在增长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意义上,在研究日本的潜在增长率时,JIP数据库可供使用。在思考潜在增长率时,增长源泉在于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以及提高生产率,这是国际上的主流。在宏观经济上,以往探讨的是日本经济整体的资本增长多少,劳动增长多少,而这次要考察产业层面,并进而考察企业层面。例如,生产率的提高集中在什么产业?同在机电产业,哪些企业生产率提高得快?这些考察正在引起高度关注。在欧洲,EU KLEMS项目已经启动。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在以欧盟为中心的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对增长源泉进行调查。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也受到邀请,进行比较调查。这项研究以荷兰Groningen大学为中心展开,在RIETI“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源泉与日本的潜在增长率”政策研讨会上,Groningen大学的Marcel P. TIMMER教授将以“欧盟的全要素生产率能赶超美国吗?”为题发言。

  也就是说,欧洲、北美、中国、韩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上目前也是以EU KLEMS为中心蓬勃开展,我们是作为日本代表参加EU KLEMS的。所以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日本的经验不仅在日本,还要在国外以比较的形式进行考察。如前所说,荷兰的Marcel P. TIMMER教授和在美国参加EU KLEMS的Dale W. JORGENSON教授都准备参加研讨会。

编辑部:
  您参与JIP数据库项目本身已经很长时间了吧?

深尾:
  这个项目始于五年前,最初三年是作为内阁府的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和一桥大学的合作项目,以ESRI/Hi-Stat JIP数据库的形式,历时三年才于2004年公开。其后移交给RIETI,花费了两年时间,JIP2006得以公开。但JIP2006只涵盖到2002年,因此不包含景气回升期。另外,最近内阁府发表了以2000年为基准的最新国民经济计算。与其相比,JIP对国民经济考察的基准稍微陈旧一些,所以考虑修改陈旧部分,如果可能的话,涵盖至2004年,JIP2007将于明年春季或夏季公布。

  另外,刚才也谈了,我们考虑与世界同步,在进行产业层面分析的同时,也开展在企业层面和工厂层面的分析。

编辑部:
  您怎样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制造业为中心出现的全要素生产率停滞不前的原因?

深尾:
  要全部积累起来,所以很细致。宏观经济分为各产业,产业分为各企业和工厂,因此可以精密地分析出增长的原因。在工厂方面,工厂最细致的数据——工业统计表的整理工作已经大体完成,我想这次研讨会上可以发表一部分结果。

编辑部:
  分析很细致啊。

深尾:
  作为一个假说,有Zombie之说。讨论的是,银行为了掩盖良债权问题,向无希望好转的企业追加贷款,或批准减免利息,结果,本已经濒临破产的企业(Zombie企业)却不破产,生产率高的新企业不能参与进来,因而导致生产率停滞不前。但是根据我们最近分析的结果,即使对工业统计表的微观数据分析追溯到1981年,日本经济的新陈代谢机能也很差。比如,与美国或韩国相比,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日本就很少有新企业参与,生产率低的企业不一定退出市场。而且生产率高的企业也没有持续快速发展。通常认为以前生产率高是由于内部效果,在各个工厂内通过努力提高了生产率,所以产业整体的生产率也得到提高。

  最近分析得知,生产率下降其实是由于内部效果降低,企业退出和新企业参与的效果、再分配效果等没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看来,Zombie企业并不成为问题,问题在于应该去调查企业内和工厂内的生产率提升为什么减速了。此外,将数据延伸到最近,可以发现2000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善,新陈代谢机能略有好转。

编辑部:
  那是为什么呢?

深尾:
  为了查明其中的原因,需要把工厂的信息与企业的信息结合起来。能够想到的一个假说是,日本之所以长期没有开设新工厂,生产率高的工厂没有得到扩大,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生产率高的企业现在都向国外发展,把技术先进的工厂建在美国或中国,而在国内没有建设和扩大生产率高的工厂。日本企业向东盟国家发展是从80年代开始,到了90年代以后更扩展到中国。要证实这个情况,必须把企业的信息和工厂的信息结合起来,但目前还没有着手进行,所以这次研讨会发言也许来不及。

编辑部:
  日本国内生产的基本实力是不是减弱了?

深尾:
  日本有很多实力很强的企业,不过大多在国外赚钱,而工业统计表和生产率最终只看日本国内的生产。如果不看企业利润,而是从劳动者的生活富裕程度这一观点考虑,还是在国内扩大生产、提高生产率更为重要。

编辑部:
  这么说来,现在流行的企业向国外发展,是在助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吗?

深尾:
  比如说,如果投入新技术,消费者就可以获得利益。而且参与生产的劳动者也能提高工资,获得利益,投资者也增加收益。从消费者方面来说,即使新产品在中国生产,只要进口至日本,对于日本的消费者来说没有任何问题。

  从生产者一方的利益来看,资本的收益属于投资的日本人。例如,日本人持有多数股票的企业如果在国外赚了钱,日本的资本家获得利益。但是劳动者却得不到好处,在国外生产就会给外国劳动者带来利益。因此,尽可能在日本投入新技术,使日本人获利,才会受到欢迎。不过,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人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才有利于生产,所以不能说去国外不好。这是个难题,我也得不出结论……(笑)总之可以这样说,对于产业空洞化问题,如果在日本由于规定限制和市场失败而阻碍国内外企业新建工厂,就应该消除这些原因。

编辑部:
  请您直截了当地说,日本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大不大?

深尾:
  这与生产率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相关。在考虑日本的潜在增长时,通常是思考在供给方面能生产多少物品。按这个思路,最终决定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劳动量增加多少(这不仅是人时——人数总量/时间增加了多少,而且包括劳动的质量可以优化多少)、2)资本可以积累多少、3)生产率可以提升多少。

  其中资本积累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劳动量增加和生产率提升的影响。例如,如果生产率提高了,企业收益就会增加,因而使资本积累加速。另一方面,如果劳动者增加,平均工资也就随之降低,使企业可以通过设备投资来进行资本积累。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认为所谓增长的根本源泉,可以说是劳动投资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众所周知,劳动力正在不断减少,虽然有提高劳动质量这一选择,但这个方法很有限。按粗略推算,今后10年期间,劳动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约为―0.5%左右。如果其他因素相同的话,由于劳动力持续减少,日本的增长为―0.5%左右,我想这是讨论各方的一般看法。10年以后负面效果将进一步加大。

  这样一来,可以依靠的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了。按照我们的推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70年代和80年代达到1.5%左右,可是进入90年代下降到0.25%。

  如果能回升到80年代的水平,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率就会提高。其结果如刚才所说,企业的收益率提高,促进资本积累,结论就是,即使存在劳动力的0.4%或0.5%的负面因素,也可以期待接近2%的增长。这样看来,关键还是如何加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编辑部:
  要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回升到80年代水平,需要做些什么呢?

深尾:
  一个问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目前只限于极少一部分产业,比如半导体元件、集成电路和电子零部件这些所谓生产IT器材的产业,以及医药品、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电讯电话等产业,也就是说高科技产业的生产率提升很快。因此一个方法是扩大这些产业。例如,作为政策可以考虑在国际分工中,日本进一步扩大有关信息通讯技术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另一个是,作为EU KLEMS项目的一部分,正在计划对世界各国的生产率水平进行比较。这个问题在此次研讨会上来不及谈。浏览现有的几个推算结果,可以发现在非制造业方面,日本和欧洲比美国落后很多。如何填补这些差距呢?换个角度看,我感觉填补工作比较轻松。像日本这样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制造业,要再提高生产率是很困难的,如果是填补的话,只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应该学的东西就可以了。比如说,在日本对参与医疗领域有限制,股份公司不可以经营医院、一般劳动市场的雇用制度死板等问题都成为制约。这些问题一方面是构成平等社会的部分,但是比如投入IT技术,大胆改变劳动人员编制,解雇剩余人员这些做法,虽然在日本恐怕难以实行,却是实现放宽限制和提高劳动市场流动性的一个对策。

  另外,在制造业方面,新陈代谢机能很低,这也许与企业向国外发展导致空洞化有关,可以考虑提高在日本国内建厂的魅力。虽然日本的劳动力费用高是个瓶颈,但即便如此,在高科技产品生产方面,产业集约和可以雇用多少高端技术人员成为赖以生存的条件。日本的产业集约还只是一部分产业,根据情况,也许可以采取从外国引进技术人员的政策。

采访、撰文/RIETI网站编辑部 谷本桐子(2006年7月5日)

2006年7月20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