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2006年通商白皮书——努力实现“持续增长”(2006年8月号)

就人口减少和中国经济等问题提供新视点的白皮书

深尾京司
经济产业研究所教职研究员、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今年贸易白皮书的特色在于以经济学为基础,就日本所面临的重要经济问题展开了切实可靠的分析。

  例如,白皮书根据标准的经济理论(以活跃的国际资本移动为前提的新古典派经济增长模型),就“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日本富裕”这一中心课题展开分析。标准的经济理论认为扩大人均收入来源于(1)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和劳动质量;(2)积累国内资本;(3)提高全要素生产率;(4)扩大对外投资收益等,其中(2)依存于(1)和(3),并由内生性决定。这是由于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及劳动生产率提高使日本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从而促进了资本积累。从这一角度出发,白皮书将阐述的焦点集中在(1)、(3)、(4)三个方面。与白皮书的立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济产业省发表的《新经济增长战略》。《新经济增长战略》在资本积累的决定性因素的相关前提尚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就盲目乐观地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展开论述。

  白皮书的分析时常是缜密新颖的。例如,虽然由于笔者也参与了这一研究项目而有自吹自擂之嫌,白皮书在一桥大学的研究人员的大力协助之下,在日本首次将工资普查与工业普查的工厂数据结合起来,制作了面板数据,同时推算出与年龄相关的劳动生产率曲线和工资曲线。由此验证两者倾斜度的不同,计算出不同属性的劳动中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之间的差距。白皮书得出了如下结论:在日本的制造业中工资曲线的倾斜度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倾斜度,这说明年轻劳动者得到的报酬低于劳动生产率,而中老年劳动者得到的报酬高于劳动生产率(图1…参照白皮书附录的第1-2图)。这一结果具有重要的含义,表明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退休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小于人们通常的想象,此外,单纯延长退休年龄而不同时削减工资,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

  此外,笔者认为白皮书中的(4)扩大对外投资收益的相关论述过于乐观。由于老龄化日趋严重,预计今后日本的储蓄率将迅速降低(关于这一点,在预计将急速减少的经济学家及IMF与预计并不会减少的日本政府之间存在不同意见),而在这种状况下扩大对外投资收益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皮书指出日本应该效仿的美国和英国,作为世界的银行通过以低利率汇集存款,再以高风险高回报的方式将这些存款借出的方式,赚取投资收益。日本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极低,在金融中介业争取亚洲中心机能的争夺战中,东京败给新加坡,从这些事实进行判断,可以预想日本难以赶上英美。

  白皮书还就日本最大的邻国中国所存在的深刻的经济问题展开了明晰的分析。根据白皮书,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工资为首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到与泰国相同的水平,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作为出口基地的魅力日趋退色。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其基础便是跨国企业将中国的廉价产品转变成在世界市场上通用的商品。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渐渐从出口主导型转变为固定资本(达GDP的48.6%(2005年))构成依赖型的增长模式。资本构成的内容也正在从以扩大出口基地为目标的外资主导高效投资向以完善基础设施及扩大面向国内的供给机能为中心的投资转变。

  在中国,中央和地方都在不计盈亏地扩大投资,政府持续不断地对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提供补偿,似乎类似的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但是,由于投资效率的急速恶化(白皮书指出在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正在急剧上升),可以预见中国早晚会到达即便将GDP的大部分用于投资也无法维持高增长的饱和点。除此之外,白皮书还尖锐地指出诸如不平等的扩大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等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含义深刻。

  另外一个在白皮书中没有得到充分分析的中国的脆弱之处是政治上的不稳定性。在中国一直持续共产党的专政统治,由此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由于经济增长反而会培养出要求民主化的中产阶级,本来,经济增长与专政难以长期共立并存。如图2所示,考虑到低廉的国内物价,中国的人均GDP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来换算现在约为6000美元。如果与台湾及韩国的民主化的经验相比较(虽然这些国家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进行民主化的是个复杂的问题),在台湾,在达到6000美元的八年后解除了戒严令并实行了有多个党派参加的选举,而在韩国,三年之后就兴起了民主化运动,并通过改宪实现了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中国的民主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今后日本应该重视中国的民主化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2006年10月1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