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共通货币的关键——“汇率稳定化”的三个条件

吉富胜
RIETI所长、CRO

  1999年10月下旬,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及日中韩的26位有识之士,在汉城组成"东亚展望小组"(EAVG),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这是一次由韩国主导的高级别会议,由金大中总统(当时)呼吁各国而发起,当时高丽大学教授韩升洲(原韩国外长、前驻美大使)担任主持人。

  EAVG作为商讨东亚未来的共同平台而组建,从每个国家都邀请了两名专家。日方参加者是东大教授田中明彦和当时担任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所长的我。

  其后,直至2001年5月第5次会议,就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问题展开了讨论,并于同年11月完成了题为"走向东亚共同体"的报告书。首次具体提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当时,田中教授主要负责"政治",而我负责"货币"相关领域。

  此后,对东亚共同体构想持消极态度的中国,态度发生转变,开始"将EAVG所提出的设想转化为具体政策"。

  结果,2003年9月,担任干事一职的中国,在首都北京成立了"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目的是使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的东亚各国的研究机关深化将货币和经济统一纳入视野的政策讨论。去年8月在曼谷召开的NEAT大会,决定成立负责具体政策提案的工作小组,同年11月,"通过解决新的不均衡而促进亚洲经济统一"工作小组诞生。经济产业研究所为其后援,由我担任主席。

  所谓"新的不均衡",是指"美国的赤字和亚洲的盈余"。不均衡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时,如何建立合作和协调关系,使之对促进东亚经济统一发挥作用成为主要目的所在。

  今年8月,NEAT大会将在东京举行,12月,"东亚首脑会议"将在吉隆坡召开。这次会议作为迈向东亚共同体的第一步而引起世界瞩目。NEAT将为此进行政策提案。

  以上是东亚货币及经济统一的相关动向的概略。下面,我将解说一下形成共通货币的必要条件和政策。

作为前提的"汇率稳定化"所必需的政策

  谈到亚洲的共通货币,马上就能联想到欧洲的共通货币——欧元(EURO),并与之进行比较。欧元于2002年1月开始使用,是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自1957年成立以来,经历了45年的时间才得以实现的。共通货币的形成,为什么道路会如此漫长呢?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了解共通货币是怎样形成的。

   欧元是把欧洲15种货币(除英国英镑外)归一的共通货币。但是,要把各自拥有不同购买力的货币,例如马克和法郎这两种货币统一为一种共通货币,就必须将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完全固定,使之不发生变化。如果马克和法郎之间的汇率绝对不变,那么,无论是持有马克或是法郎,两者的购买力均不会变化,因此,就可以把两种货币统一为一种既不是马克又不是法郎的共通货币。

  在亚洲,举个例子说,就必须将日本的日元和中国的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永久固定(当前大约为13日元=1元人民币)。如果这一点可以实现的话,日元和人民币就都从世界上消失,只有一种亚洲共通货币,例如ACU(Asian Common Currency)在亚洲流通。

  如果只有ACU一种货币存在的话,各国的中央银行也将取消,而设立亚洲唯一一家新的中央银行(例如Asian Central Bank、ACB),ACB将作为亚洲唯一的"货币看守者"而发行共通货币ACU。

  那么,何谓货币看守者呢?它是由中央银行进行的通货膨胀管理,以及为此而制定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汇率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各国只有使本国的通货膨胀都实现良好的稳定化,这样,各国之间的汇率才能易于稳定,从而奠定实现共通货币的基础。

  那么,亚洲货币汇率的稳定,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实现呢?我们认为可分三点来考虑,第1点是国内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本着不使汇率发生大变动的目的而加以运营。

  第2点,活跃亚洲地区内的贸易、直接投资、金融服务、金融资本的移动,促进经济一体化,即使受到外来的经济冲击,也能将其在地区内良好分散并加以吸收。

  第3点,设立货币合作机构,即使受到较大的经济冲击,诸如美元暴跌或者1997~98年亚洲危机(资本收支危机)之类的亚洲货币暴跌,也能够加以协调并予以缓解。

  另一方面,不利于通货膨胀管理的要因有多种。一是财政赤字较大之时。中央银行如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的亏空而轻易以承担购买国债来填补,就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实际上,在EU,类似的问题已在1978~79年因法国密特朗总理所在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权采取财政扩张政策而产生过。法国法郎暴跌,造成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发生大幅度变化。1992~93年,意大利财政赤字巨大,可能会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测强烈左右市场,试图与德国马克保持固定汇率的意大利里拉大幅度下跌。

  由此可见,各国围绕宏观经济政策都要经过长期摸索,进程漫漫。为了从中吸取教训,将欧元固定为不变货币,欧洲决定向各国财政赋予共通规则。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正是出于该目的而制定的,引进了财政赤字在GDP比的3%以内、政府债务余额保持在GDP的60%以下的财政规则。但是,财政状况反映了不景气的深刻程度、以及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导致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有大有小等,各国之间差距很大,难以赋予严密的共同规则。

近年来的贸易一体化在金融和货币一体化方面开拓道路

  如果亚洲经济贸易方面的一体化有所进展,就可以加固共通货币形成的基础。

  亚洲的贸易一体化正从三个方面推进。(1)区域内贸易比率的上升;(2)生产和流通网络的形成;(3)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s、FTAs)。

  第一点,区域内贸易比率的上升,将以贸易论中的"引力论"加以说明。相当于两国之间引力的贸易,与相当于重力的国家经济规模及其经济增长率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这个理论,如果像东亚这样,有经济增长率较高(7~8%。其他地区为2~3%)的日本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存在,那么,与这样的大国之间的亚洲贸易比重就会增高。而且,东亚各国在地理上临近,因此运输和通信费用等交易成本较小,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引力)较强。

  这样,东亚各国区域内的贸易比率就会占到整体贸易的50%以上。

  促进一体化的第二点要素,是东亚区域内部的产业内垂直贸易。例如电子产业,日本的资本呈集约化,技术集约程度也比较高,出口半导体制造装置、电子部件和电子材料。韩国和台湾等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接手出口技术集约程度较高的部件和零组件,中国进口上述产品,以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加工和组装,并将最终产品——信息机械(个人电脑等)出口向世界。把中国称作是世界工厂,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说法,实际上,是整个东亚形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

  如上所述,如果东亚的贸易一体化有所进展,区域内的民间金融交易将会活跃,汇率的调整也将协调进行,这样金融和货币方面的统一就会易于推进。

  例如,最近,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膨胀到接近GDP的6%,但在国际金融学的学者中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称这样的状况不可能持续,因此,美元有必要下跌30%。但是,假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彼此协调使东亚货币全部相对美元上升30%,此时,亚洲货币方的汇率则无需变动。这样,目前占50%的区域内贸易不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各种亚洲货币的实效升值率为30%的一半——15%。这可说是完全可应付的各国货币的升值幅度。

  以上是指亚洲货币升值时的情况。但像1997~98年那样,如果国际短期资本移动频繁,也可能会使亚洲货币暴跌。因此,对亚洲危机心有余悸的亚洲各国,积蓄了巨额的外汇储备用以自卫。如果将这种自卫政策变为联合防御政策,就会大幅度节约各国的外汇储备。

  例如,如果东亚各国将当前持有的外汇储备各自捐出15%,就可产生高达2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而可对其进行联合管理,设立East Asian Monetary Fund(=东亚货币基金)。

  该基金可在加盟国的汇率下跌过大时用于联合防止下跌。因此,这种基金的形成,意味着在东亚建立起使彼此汇率稳定的东亚整体的外汇制度。

  这样看来,目的在于追求亚洲共通货币(ACU)的亚洲货币间汇率的稳定化,会通过用于防备美元狂跌的亚洲货币协调性升值以及回避亚洲危机的东亚货币基金的形成,得到进一步促进。

2005年2月23日号《SAPIO》(小学馆)

2005年3月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