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经济学 潜在增长力与生产率

第4讲 企业的新陈代谢

深尾京司
RIETI教职研究员

  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⑴生产技术进步、成本降低等带来的工厂等各生产部门内部的TFP增长(内部效果);⑵TFP高的生产部门的扩大和TFP低的生产部门的缩小(再分配效果);⑶开设TFP高的生产部门(参与市场效果);⑷关闭TFP低的生产部门(退出市场效果)。在对美国、英国、韩国等的实证研究中得知,⑵⑶⑷的新陈代谢机能拉动了制造业的TFP增长。

  下图将日本制造业分为48类,利用各产业(行业)的工业统计表的工厂级别数据进行因素分解,再统计出整个制造业的结果。与美英韩不同,日本制造业的TFP增长动力一直源于⑴

日本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有人指出20世纪90年代TFP低迷的原因在于银行试图避免不良债权问题显露而对不景气企业追加贷款,或减免利息,使企业苟延残喘带来的影响(僵尸企业假说),但至少在制造业从80年代初起新陈代谢机能就已经处于停滞状态。90年代TFP低迷主要是内部效果大幅度降低造成的。一般认为其原因在于工厂老化。另外,尽管2000年以后再分配效果得到改善,但负的退出市场效果却扩大了(图)。电机等生产效率高的大企业将工厂向海外转移,使负的退出市场效果越发显著。制造业的空洞化也可能助长了生产率低迷。

  针对非制造业1997年以后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同样的企业级别分析(根据涵盖80%民间活动的JIP微观数据库)。大部分非制造业出现了很大的负的再分配效果等,新陈代谢机能已经停滞。原因之一是,在产业规模庞大的建筑业和运输业,生产率高的大企业大量裁员,生产率低的中小企业所占的份额升高。另一方面,通讯、批发和零售业出现了大幅度正的内部效果和再分配效果。批发和零售行业中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削减了劳动力雇用,而通讯行业中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扩大了劳动力雇用,从而使再分配效果得到改善。

  为了提高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当务之急是要打破准入壁垒等,提高新陈代谢的机能。

原载于2007年12月17日《日本经济新闻》

2007年3月6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