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经济学——大学升学率与工资差距

第三讲 美国的动向与讨论

川口大司
RIETI教职研究员

  美国为什么在1980年以后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差距加大了,这个问题在经济学家之间也有争论。争论尤其激烈的是,以计算机普及为代表的迅猛的技术进步给工资差距带来的影响。有人主张1980年以来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工资差距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技术进步,虽然高技能劳动者的生产率上升,但低技能劳动者的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多少,这种技能的高低导致了工资差距的扩大。而有些人反对这种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假说,他们将问题的焦点放在工会组织率的减少和因通货膨胀而出现的最低工资实际价值下降等工资制度的变化。

  这场争论有如下主张,但是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在工资分布的上半部分,即高工资阶层内部,工资差距主要是按照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假说扩大;而在主要是最低工资的实际价值上升和计算机无法替代劳动者所具有的技能的种类方面,劳动力有所增加,因此工资差距在低工资阶层内部缩小了。

  计算机带来的技术进步通过劳动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对工资结构产生影响,但是工资差距也会由于劳动供给结构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如果劳动供给结构不变,那么由于技能偏向性技术的进步,大学毕业劳动者的生产率一旦高于高中毕业劳动者,工资差距就会扩大。另一方面,当劳动需求结构不变时,如果大学毕业劳动者比高中毕业劳动者相对增加的话,大学毕业生的稀缺性就会下降,工资差距就会缩小。美国哈佛大学的Lawrence Katz和Claudia Goldin两位教授观察了20世纪美国的不同学历之间工资差距的动向后指出,学历之间的工资差距怎样演变,取决于技术进步与劳动者的高学历化哪个发展速度更快。

  就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的大学毕业劳动者和高中毕业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这一问题,在供给方的原因方面,许多经济学家已形成了共识。实际上,由于大学升学率已经达到顶峰,供给增长停滞,因此跟不上对大学毕业劳动者的需求扩大,加大了大学毕业劳动者和高中毕业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从1900年代出生到1940年代出生的年龄层,大学毕业率上升,与高中毕业劳动者相比,大学毕业劳动者的供给持续增加,但是,在人口规模较大的生育高峰期195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龄层,大学升学率上升停滞,与高中毕业劳动者相比,大学毕业劳动者的供给增长停滞。从这个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年龄层参与劳动市场时开始,工资差距逐渐扩大至今。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0年9月16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0年1月27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