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交易条件才是根本

川口大司
教职研究员

  自第2届安倍晋三政权上台以来,政府向经济团体要求提薪已成为惯例。要求的理由大致有两个,一个是日本央行为实现通货膨胀正在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所以要求企业予以配合,提高名义工资。另一个是企业雇用非正式员工和利润内部保留,导致实际劳动分配率下降,因此要求企业为提升劳动分配率而提高实际工资。

  我认为要求提薪如果有意义,主要在于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根据不足。

◆◆◆

  首先,为了确认第二个理由,我们回顾一下过去近20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关系,论证工资额的决定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

  按照标准的经济理论,边际生产力(投入一个生产要素单位时的增产量)决定工资额,宏观生产技术用投入劳动对生产的贡献为一定值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来表述,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如果处于充分竞争状态,则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每小时生产出的价值,时薪是劳动者每小时获取的报酬。由于货币价值随时间而变化,因此有必要用价格指数把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变为实际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计算实际劳动生产率一般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减指数,但计算实际工资还可以使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上述理论是否符合现实情况呢?笔者用1994–2013年的实际工资除以实际劳动生产率,得出了数值的变化(参见下图)。

图:实际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工资与生产率的比例)
图:实际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注)笔者根据厚生劳动省、内阁府、总务省的数据制作

  用CPI把每小时工资变为实际工资时,"工资与生产率比例"大幅下降。这说明尽管劳动生产率上升,但实际工资没有上涨,经济理论的预测有误。不过,用GDP平减指数把名义工资变为实际工资时,这个比例基本稳定,经济理论预测大致成立。

  用CPI计算实际工资的结果大相径庭,是因为GDP平减指数以构成GDP的产品为对象,而CPI以消费品为对象。GDP中除了消费以外,还包括投资、政府消费、净出口(出口减进口),两者的篮子里装的东西有很大差异。众所周知,其中用"出口减进口"的价格指数的变动状况,可以解释两者的差异。

  据日本央行统计,出口物价指数(2010年=100)从1994年1月的136.2下降到2014年12月的116.6,而进口物价指数却从76.0上升到129.4。除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元急速升值导致以日元计算的进口价格急剧下跌之外,近20年来日本的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恶化。

  出口商品价格下跌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GDP平减指数形成下降压力,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对CPI形成上升压力。因此2000年代的日本,从GDP平减指数来看通货紧缩幅度很大,而从CPI来看通货紧缩幅度较小。两者的差异原因除了计算中是否包括投资和政府消费的问题以外,主要原因还在于贸易条件恶化。

  在检验实际工资与实际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理论时,应使用同一价格指数把两者的名义值变为实际值。所以用GDP评减指数把名义值变为实际值使两者关系稳定,可以认为标准的经济理论基本上成功地描述了日本经济。

◆◆◆

  劳动生产率上升时工资也上涨,这种关系之所以在整个日本经济中被观察到,是因为生产率一上升企业就会增加产量,但同时也要增加劳动投入,结果使人手短缺,工资上涨的机制发挥作用。而且劳动生产率上升和工资上涨之间之所以产生一定的比例关系,是因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设想的技术性关系在整个日本经济中基本上成立。

  把名义工资变为实际工资时,不应使用CPI,而应使用GDP平减指数,是因为食品和能源等进口商品价格虽然上涨,但国内企业支付工资的能力并没有增强。

  不过,测算劳动者购买力的是CPI,因此名义工资下降多于CPI,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日本的劳动者购买力下降是贸易条件恶化、日本人整体购买力下降的反映。国内劳动者的购买力下降固然成为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改善贸易条件。

  近年的原油价格暴跌是有望改善贸易条件的利好消息,要想进一步改善贸易条件,需要能源政策、制造业的选址政策、贸易政策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总之,必须避免弄错问题所在,不问青红皂白地干预劳动市场的做法。

  笔者在这里的主张主要是一桥大学的宏观经济学家们反复强调的主张。齐藤诚教授早就指出了贸易条件恶化导致财富外流;深尾京司教授从数量上分析了贸易条件恶化对实际工资产生的影响。

  再看国外,在美国和英国,对于即使劳动生产率上升实际工资也不上涨的意见,哈佛大学的马廷·菲尔德施坦因教授、伦敦经济学院(LSE)的约翰·范理南教授等人进行了反驳。他们也指出需要注意CPI和GDP平减指数的差异,并进而发现,只要注意几个问题,在美国和英国两者也成比例关系。

◆◆◆

  如果以实际劳动生产率上升,实际工资也随之上涨的稳定关系为前提,那么政府积极干预决定工资,在不改变实际工资的范围内,对名义工资施加影响,使其与物价水平上涨相适应,是可以得到支持的。这时可作为参考的物价水平是GDP平减指数,而不是CPI。

  进而为了摆脱通货紧缩,或许还可以考虑通过提高名义工资、增加成本来提高物价水平。这时,外部因素促使工资上涨有多少可以向价格转嫁,需要利用微观数据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一桥大学和东京大学使用从零售店收集的POS(销售时点信息管理)数据,对定价进行微观分析,还可以期待用于与工资相关的分析。

  此外还有意见认为,提薪问题应与非正式员工问题、劳动方式改革等结构问题一起进行讨论。这些可以说都属于提高实际劳动生产率的议题。

  实际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的关系是稳定的,所以如果实际劳动生产率上升了,作为结果,实际工资也会上涨。但是如果政府出面要求提薪或员工举行春季大罢工,就会把各方面利害关系尖锐对立的各种论点摆上菜板宰割,致使讨论难以进展。与其如此,不如集中于一点探讨如何提高工资,使其与物价上涨相对应,这样才能顺利解决提薪问题。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5年3月6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5年4月2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