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经济学——“真实”的储蓄率与统计的倾向性

第七讲 无业家庭的行为

宇南山卓
RIETI教职研究员

  作为本连载的最后一讲,笔者利用对家庭收支调查的误差进行补正以后的储蓄率,来研究日本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如果观察一下对高额商品消费的过少性和财产收入的过少性进行补正以后的储蓄率,可以发现,从1990年左右储蓄率开始下降。这与原来认为家庭收支调查的储蓄率到2000年左右一直呈上升趋向的看法形成鲜明对照。

  时序推移的变化,是因为财产收入的补正,实际上只提高了泡沫经济时期的储蓄率。在泡沫经济时期,利率超过6%,在家庭收支中本应得到高额的财产收入,通过补正的储蓄率将大幅度升高。另一方面,在零利率政策下,原本利息收入就少,即使补正,储蓄率也基本上没有变化。

  这种财产收入补正的影响,在持有较多金融资产的老年人家庭,即“无业家庭”非常显著。比较无业家庭在补正前后的储蓄率(参见下图)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水平还是变化都完全不同。从补正后来看,在泡沫经济时期,储蓄甚至成正值。这是对统计的倾向性进行补正后第一次发现的情况。另一方面,本来财产收入就很少的劳动者家庭,受补正的影响也较小,在过去25年中,储蓄率基本上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日本整体的储蓄率下降,是由于无业家庭储蓄率下降引起的。

图:无业家庭的储蓄率(根据家庭收支调查计算)
图:无业家庭的储蓄率(根据家庭收支调查计算)

  迄今为止,根据退休后的老年人消费储蓄这一“生命周期假说”,老年人家庭的增加一直被认为是储蓄率下降的原因。这个假说如果用来解释1995年以后是妥当的,但它并不是全部原因,相反,老年人家庭的储蓄行为的变化才是主要原因。

  在泡沫经济时期,老年人的储蓄为正值,这一情况与单纯的生命周期假说相矛盾,因此必定还有其他原因。例如,或许由于政府年金不充足,预备性储蓄积累起来。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由于遗产动机特别强烈的缘故。总之,目前还没有找到决定性的原因。

  在本连载中,解开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显示出的储蓄率偏离这一奥秘。在解决了统计上的奥秘的同时出现的无业家庭的储蓄率变化这一真正的奥秘,将成为今后的课题。

原载于2010年9月1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0年12月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