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入托儿童降至零”的政策是否妥当

宇南山卓
原教职研究员,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对经济增长战略核心之一的“加速解决儿童进托儿所难的计划”是否妥当进行探讨。不过,所谓妥当不是作为政策的“目的”,而是作为“目标”。近年来,根据事实证据制定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的重要性受到关注,在学术研究和制定政策的第一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事实证据(evidence)”。不过,几乎所有的努力都集中于对政策“目的”的评估,对于设定政策“目标”的关注不够充分。无论积累多少事实证据,设定正确的政策目的,如果在制定和实施具体政策的阶段弄错了目标,就会南辕北辙。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阐述把“等待入托儿童降至零”作为政策“目标”是否妥当。

作为政策目的的“发挥女性作用”

  安倍晋三首相把“发挥女性作用”定位于增长战略的核心,提出的第一个具体对策就是“加速解决儿童进托儿所难的计划”。这个计划旨在截至2017年确保40万儿童入托,使“等待入托儿童降至零”。也就是说,政策的目的是构建能够“发挥女性作用”的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为达到这一目的的目标是“等待入托儿童降至零”。

  首先笔者想说明,“发挥女性作用”作为大前提是妥当的政策目的。在低生育率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逐渐减少的日本,保证劳动力是一个重要课题。女性参加劳动的比例依然很低,从保证劳动力数量的观点来看,必须充分利用女性。而且,处于领导地位的女性比例很低,显示出女性的潜在能力可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女性能够在经济活动的最前线发挥作用,那么从劳动力质量的观点来看,也可以期待经济活跃起来。

  为了实现女性能够发挥作用的社会,需要整备托儿所,这种想法从根据事实证据制定政策的观点来看,应给予支持。这是因为,整备托儿所能够提高女性兼顾结婚生育和就业的可能性。在很难兼顾生育和就业的社会,女性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笔者在经济产业研究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显示,能够改善极低的兼顾可能性的几乎唯一的方法就是整备托儿所。

  也就是说,争取发挥女性作用是妥当的政策目的,在为达到这一目的而整备托儿所的阶段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把“等待入托儿童降至零”作为目标,就会发生大致两个问题。

“等待入托儿童降至零”使地方政府行为误入歧途

  “等待入托儿童降至零”的目标,就是实现所有希望入托的儿童都能入托。这个目标形式明确,其简明易懂的特点在政治上很有吸引力。

  但是,经过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政策目标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这是因为,“希望入托儿童”的定义模糊不清。最近,报纸等大众传媒经常报道,各地方政府对等待入托儿童的定义不同引发了问题。据报道,有的地方政府不把因无处寄放孩子而延长产假、以及请幼儿旅馆或保姆照管孩子计入等待入托儿童。这种情况对于当事人的实际感受来说,应该说是“希望进托儿所却进不去”。

  如果把这种模糊不清的指标作为目标,就有可能使地方政府的行为误入歧途。由于改变定义比增加托儿所定员简单,所以很容易引诱地方政府采取表面上减少等待入托儿童人数的行为。如果在商谈指导时采取随意引导希望入托者偏离定义的错误做法,就掩盖了真正的问题,本来是为了改善兼顾结婚生育和工作的可能性,却有可能反而拖延问题的解决。

整备托儿所与等待入托儿童水涨船高

  而且,即使地方政府不采取遮掩现状的行为,把等待入托儿童作为政策目标也存在问题。其理由是,“希望入托儿童”人数,从根本上来说受托儿所整备状况的影响。如果进托儿所的可能性极低,就会有很多家庭从一开始就放弃入托的念头。反过来,如果托儿所得到整备,入托的可能性升高,潜在的入托需求就会显现。

  由于有这种效果,因此等待入托儿童人数少的情况,存在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只要希望谁都可以入托,另一个是连希望都不可能。实际上,曾任横滨市长的中田宏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一旦托儿所容易入托,从其他地区搬迁来的人,或提出自己也送孩子入托,参加工作的人就会增多。其结果,(省略)就形成了水涨船高”。(http://www.nakada.net/blog?p=544) 也就是说,等待入托儿童的人数多少与家长感受的托儿所不足未必一致,即使等待入托儿童人数降至零,也不能说就是理想状况。

  把存在这些问题的指标作为政策目标的做法,无论是从正确分配资源的观点来看,还是从政策评估的观点来看都不好。笔者提倡,如果整备托儿所,就应使用以生育年龄女性人口为基准的指标。不过,应把什么指标作为目标,还有讨论的余地。总之,为了实现女性能够发挥作用的社会,提出把整备托儿所作为增长战略的核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实现发挥女性作用这一正确的政策目的,笔者期待设定更正确的目标。

2013年7月9日

2013年7月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