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经济学——“真实”的储蓄率与统计的倾向性

第六讲 为什么需要家庭收支调查

宇南山卓
RIETI教职研究员

  在上几讲中,笔者探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家庭收支调查的储蓄率偏离的原因,用调查统计对象家庭的差异,以及收入与消费的定义这一制度上的差异,可以解释大约三分之二的偏离。为进一步解释剩余的问题,笔者集中精力研究了高价商品消费的过少性和财产收入的过少性这一家庭收支调查的倾向性。

  观察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估算租金和家庭收支调查中的两个倾向性等进行调整计算后的储蓄率(参见下图)可以发现,偏离基本上消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家庭收支调查的储蓄率已经没有多大差异。先行研究未解决的储蓄率偏离问题,其原因在于家庭收支调查的倾向性。从下图可以看出,日本的储蓄率从1990年左右开始下降,这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调整前的倾向相同,这一结果说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得出了“真实”的储蓄率。

图:补正误差后的储蓄率
图:补正误差后的储蓄率

  那么,只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才是必要的统计吗?回答是否定的。只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际上是无法分析储蓄率的,需要把宏观的变化分解为每个家庭储蓄行为的变化才能弄清决定储蓄率的机制。为此,需要各个年龄层和收入等按家庭属性划分的消费和储蓄数据,因此,家庭收支调查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理解统计的倾向性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上几讲所探讨过的,在家庭收支调查中存在着对家庭收支认识的局限,如果不加以调整,就会偏离家庭收支的“真实性”,无法用来分析。对高额商品消费的过少性和财产收入的过少性进行修正以后,就可以通过有效利用能够与其他统计进行比较的信息,来解决统计倾向性的问题。换句话说,了解统计的倾向性,并进行相应处理,可以观察按家庭属性划分的储蓄行为,从而期待家庭收支调查在微观统计方面发挥作用。

  弄清统计的倾向性还有助于改善日本的统计制度。正如通过家庭消费状况调查弄清了家庭收支调查存在的问题一样,只要完善了互补性统计,就有助于改善家庭调查的精确度。统计的倾向性是为改善统计本身的重要信息。

  由于与宏观统计相吻合的各家庭属性分别的储蓄率变得可以利用,这样就可以开始对储蓄率的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了。下一讲让我们来详细观察一下实际上进行补正后的储蓄率动向。

原载于2010年8月30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0年12月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