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产率”未必是好事——“重组型”难以实现增长

宫川努
RIETI教职研究员

  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巨大支柱,政府关注生产率,并努力提高生产率水平。以2006年的“新经济增长战略”为开端,2007年度和2008年度的“基本方针”以服务行业为中心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出了生产率提高50%的目标、促进IT(信息技术)化、通过职业培训培育人力资本的政策等。

  从2005年起日本步入了人口减少社会,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生产率等支撑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倒塌一隅,增长减速已不可避免。现在,战后的经济增长中理所当然的三大支柱的增加这一前提不复存在,今后为了继续维持经济增长,必须采取更加重视提高生产率的政策。

  此外,虽然2002年以后景气得到复苏,摆脱了长期停滞局面,但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经济缺乏强劲的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海外经济学家纷纷指出“提高生产率才是恢复增长力的王牌”。

  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提高增长力的想法未必有错。但是,这与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不同,政府在提高生产率政策上的作用,主要在于为提高民间部门的生产率创造和完善环境。政府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并未积累充分的数据,也缺乏实施综合政策的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的政策真的可以说是妥当的吗?以下我将依据最近的动向和经济学领域的新观点,批判性地再次探讨围绕提高生产率的“一般观点”。

◆◆◆

  首先,我想依据最近的日本生产率动向,以单纯提高生产率是否有助于强化增长力这一观点,对政府的态度提出疑问。

  正如一桥大学的深尾京司教授于今年5月9日在本栏目中指出的那样,从日本产业生产率(JIP)数据库2008年最新版来看,2000年代前半期的生产率,无论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上升率,均呈现恢复趋势(图)。

图 民间经济增长率与生产率的动向

  如将其划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来看,制造业的TFP上升率从1990年代至2000年代前期从1.4%降至1.3%,基本呈平移状态,而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却从2.3%增至2.7%,略有改善。非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从0.9%增至1.8%,TFP上升率从-0.2%增至1.3%。

  从生产率上升率本身来看,制造业依然超过非制造业,但从改善幅度来看,非制造业则大得多。如果仅仅将目光转向数值目标是否实现,那么可以说政府的提高生产率政策基本取得成功。

  重要的是各行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背景。从2002年起,制造业由于受出口主导型的景气复苏的影响,以国际竞争力强的领域为中心对国内也增加了设备投资。实际上,在上市企业中进行了大型投资的企业的比例从2002年景气复苏后逐步增加。因此,在附加价值增加的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得到了改善。尽管TFP上升率没有变化,但由于新设备增加了,资本质量的改善状况超过了非制造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生产率恢复可称作“积极性生产率提高”。

  另一方面,非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增长率从1990年代起至2000年代几乎没有好转,但唯有生产率指标却得到了改善。很明显,这是在生产没有增长的情况下通过节约劳动投入、压缩新投资以求提高生产率的结果。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Stephen D.Oliner研究员等人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也以服务行业为中心通过重组提高了生产率。根据他们的观点,在最初劳动分配率上升而资本分配率下降的产业,出现了为下一年度进行重组而减少劳动投入量,使生产率提高的现象。我们也利用JIP2008年版数据调查了1990年代至2000年代的日本服务行业生产率提高的背景,结果与Stephen D.Oliner等人的研究成果相同,在服务行业呈现重组型的生产率提高。

  近年来,在服务行业,一方面推动重组,一方面钟点工、派遣工等非正规就业者大幅增加。对这样的劳动者不必进行多少职业培训。也就是说企业在没有人力资本储备的情况下仅仅勉强地提高了生产率。非制造业的此类“消极性生产率提高”模式未必能够使生产率提高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尽管政府也提出了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政策,但是在专业化不断推进的服务行业,对走上社会的人们的教育效果有限。应考虑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更加治本的人才培育政策。

◆◆◆

  不仅对政府是否认识到各行业生产率提高模式存在差有所疑虑,政府是否充分理解各企业特性的差异也同样让人心存疑虑。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P.Aghion教授带领的小组考察了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如何努力提高生产率。根据该调查,技术水平高的企业,越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越会努力提高生产率,以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那些落后于尖端技术水平的企业,在为提高生产率稍作努力后,由于摆脱现有竞争状态确立优势地位的概率低,就会丧失提高生产率的积极性。

  关于这一点,考察一下零售业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伊藤洋华堂、永旺集团等大规模超市不断寻求流通的高效化,通过重新规划店铺等手段,为提高生产率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对那些不具备尖端技术的零售企业而言,即使引进IT设备,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也不会有多大改变,因此可能选择维持现状。因此,一味促进IT化、放宽限制,也未必能够提高所有企业的生产率。

◆◆◆

  竞争政策推动生产率提高的讨论,是以生产率低的企业退出市场为前提的,但遗憾的是,从迄今日本企业的低退市率来看,很难说日本顺利地推动了企业从市场退出。学习院大学的细野熏教授最近的研究指出,由于金融危机使资金筹措受限,企业的市场参入和退出出现畸形,实际上丧失了三分之一的生产率上升率。

  或许政府应该考虑的不是单纯地放宽限制,而是大幅弥补技术差距的政策,或使企业顺利退出市场的政策。

  两年前,电影《扶桑花女孩》大获成功。讲的是在煤炭行业不景气中苦苦挣扎的福岛县常磐煤矿区开设以草裙舞为主的新娱乐设施的故事。过去的日本,不光是在煤炭行业,在纺织行业等也推进结构改革,为开创新产业打下了基础。

  通过提高生产率维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才刚刚起步。这要求政府不仅提出单一的宏观数值目标,还要在考虑产业、企业差异的基础上,从长远的观点坚持不懈地推动细致入微的政策。

  像电影中所描绘的,以年轻一代为中心的敢于挑战新行业的人群在现今的日本应该依然大量存在。创造和完善环境,以使这些年轻人能够突破日本现今的停滞状况,这才是政府发挥作用之所在。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08年8月27日《日本经济新闻》

2008年11月13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