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长期停滞,理论与现实之差

小林庆一郎
教职研究员

  欧洲央行(ECB)于1月决定开始量化宽松,再次显示出欧洲通货紧缩问题相当严重,陷入日本式长期通缩的危险仍然存在。只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以摆脱通货紧缩的想法,或许对于"短期"通缩起作用,但同样的想法是否适用于10–20年的"长期"通缩呢?

  担心欧美经济长期恶化的观点被称为"长期停滞"论或"通缩均衡"论,内容虽然基本相同,但来龙去脉有些地方不一样,笔者想对此分别解释一下。

◆◆◆

  首先解释长期停滞论。1938年在美国经济学会发表演讲的阿尔宾·汉森会长(当时)提出了大萧条后美国经济的停滞将永远持续的假说。实际上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特需,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汉森的假说被遗忘了。但是201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伦斯·萨马斯翻出了汉森的假说来论述欧美的现状,使假说再次受到了关注。

  现在讨论的长期停滞论又分为供给方的观点和需求方的观点。

  供给方的观点是2012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罗伯特·戈顿提出的假说,认为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年中,自产业革命以来,通过技术持续进步实现了2%左右的经济增长。然而近年的信息革命影响没有预想的那么大,今后技术进步将会停止,经济增长也将停滞。对此反驳一方指出,新基干技术改变社会需要几十年时间,信息革命的效应今后将越来越明显。

  主张需求方观点的是萨马斯教授,他认为即使技术进步的速度不下降,总需求也会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收缩。这个假说在去年由于与欧洲经济的相关性而吸引了经济学家的注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出版了电子版论争集。

  在论争中把萨马斯教授的假说作为严谨的理论模型提出来的是美国布朗大学教授高迪·艾加德森于2014年发表的论文,他的理论显示出,在工资粘性高的经济中,如果"借款受限制"或"人口减少"的状况长期持续,经济就会陷入长期停滞。艾加德森还指出,在长期停滞的状态下,名义利率降至零,通货紧缩会长期持续。

  艾加德森等人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因此没有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在他们的模型中,从一开始就省略了"现金",所以无法分析增加现金流量的量化宽松。

  进一步思考这一点就会产生疑问,他们的模型能正确地解释长期通缩的现象吗?一旦假设模型中有现金,就会发生矛盾。

  当零利率的通货紧缩状态持续,经济长期停滞时,如果现金保持一定数量,那么随着物价下跌,现金价值(即购买力)会上升。在艾加德森的模型中,老年人把现金全部交给年轻人购买商品,所以如果现金的购买力上升,老年人的消费量也增加。也就是说,如果现金的名义数量保持一定(或者增加),那么通货紧缩持续时,现金购买力上升,结果消费增加,经济好转。

  这似乎显示了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货币量只要保持一定经济就会好转,那就不必量化宽松,实施一般的货币政策也可以摆脱通货紧缩。换句话说,按照他们设计的省略了现金的模型,虽然会发生长期停滞,但只要投入现金,就可以阻止长期停滞。

◆◆◆

  通缩均衡论与长期停滞属于同样概念,最近日本央行的中曾宏副总裁在演讲时也使用了这个词,所以现在通缩均衡似乎已经成为代表日本现状的词语。但是能否从经济学上正确解释现实的长期通缩,还有疑问。

  通缩均衡的标准模型是纽约大学教授杰斯·本哈比布等人于2001年和2002年构建的(参阅2013年6月本专栏介绍的"长期通货紧缩,原因尚未弄清"),2010年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詹姆斯·布莱德发表论文介绍之后,在经济论坛迅速成为标准模型。

  布莱德总裁认为量化宽松政策是有效的,但根据是"货币量增加,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可能改变"这一推测和英美两国2009年–2010年的经验,并未从理论上证明量化宽松的有效性。

  在这个模型中,如果保持一定的货币量就不会发生通货紧缩,只有货币减少时通货紧缩才会长期持续。本哈比布等人的2002年论文显示,均衡的货币量(正确地说是货币与政府债务的总计)只以低于名义利率的比率增加。如果央行一直实行零名义利率的政策,经济就会陷入通货紧缩均衡,这时货币量就会减少。

  这个模型也和艾加德森等人的模型一样,如果在保持一定货币量的同时持续通货紧缩,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上升,消费就会增加,陷入消费疲软的通缩均衡的大前提是货币量减少。

  那么,这样的模型能不能解释日本的长期通货紧缩和在通缩阴影里战战兢兢的欧洲现状呢?

  在日本的货币量(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的同时,通货紧缩也持续了15年以上。如下图所示,货币供给量的指标之一"M2+CD"大幅度增加。如果模型正确,货币量持续增加的日本应该已经恢复了通货膨胀的趋势。但是在现实中一直呈通货紧缩,与模型相互矛盾。

图:日本的货币量虽然增加,但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图:日本的货币量虽然增加,但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注)根据内阁府、日本央行的统计制作。流通速度为"名义GDP/M2+CD",修正差异后与旧标准的统计衔接。

  相反,假如今后设计了即使增加货币量也无法摆脱通货紧缩的日本新模型,并且该模型是正确的,那么或许就从理论上表明量化宽松没有效果。

◆◆◆

  本哈比布等人的模型有一个大问题是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保持一定。央行发行的现金货币变成银行存款的形式构成经济周期,周期的速度称为货币流通速度。在流通速度保持一定的经济体系中,如果央行提供的货币量增加,物价也会以相应比例上涨。在现在的宏观经济学的标准模型中,与本哈比布等人的论文同样,假定流通速度保持一定。

  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货币的流通速度与货币量的增加成反比下降,那么无论央行怎样乱发钞票,也无法摆脱通货紧缩。如图所示,日本正是一个典型事例。

  近年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石寿永等人(200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费尔南德·阿尔巴雷斯等人(2009年)的研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进行了解释。日本央行的须藤直先生应用阿尔巴雷斯教授的研究于2011年发表论文指出,信用收缩降低了日本的货币流通速度。

  如果详细地弄清了在零利率的情况下,流通速度对量化宽松如何反应,就可以预测政策的效果。但是由于还没有完全弄清,所以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还无法从理论上判定。

  欧洲也同样,如果流通速度与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成反比下降,就会发生通货紧缩。应该说,欧洲经济的走向还不容乐观。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5年2月16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5年3月19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