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通货紧缩 原因尚未弄清

小林庆一郎
教职研究员

  日本为什么长期以来持续通货紧缩?至今对此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争论还没有最终解决,现有理论也有许多无法圆满解释的部分。

  例如,"通货紧缩预期自我实现通货紧缩"理论认为,如果人们预期"今后物价将继续下降",就会延缓消费和投资,导致商品滞销,结果使物价下降成为现实。不过,用这个理论解释超过10年之久的通货紧缩,实际上存在困难。

◆◆◆

  长期通货紧缩得以成立的条件之一是对"将来货币量减少"的预测。货币一旦减少,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就会低于货币,从而引起通货紧缩,这是19世纪的古典通货紧缩。不过,日本银行可以任意增加货币供给,除了一部分时期以外,实际上也一直在增加货币量,因此很难考虑发生过对"将来货币量减少"的预测。

  美国纽约大学的Jess·Benhabib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Stephanie·Schmidt·Groghe教授等在2002年的研究中,把通货紧缩预期严密地理论化,显示出在零利率的情况下会发生长期通货紧缩。不过,这篇论文也认为货币数量(原文为政府债务)会持续减少。也就是说,实际上与古典通货紧缩的状态相同。

  关于日本的通货紧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教授在1998年的著名论文中指出,如果在零利率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对"将来通胀率上升"的预期(预测),就能够摆脱通货紧缩。他认为,暂时冲击导致的需求不足引发了通货紧缩,只要充分降低利率就可以消除供求差。但是政策利率无法低于零,所以当冲击太大时就无法消除不均衡。

  美国布朗大学的Gauti·Eggertsson副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Michael·Woodford教授2003年的论文,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lan·Orbach教授和Maurice· Obstfeld教授2005年的论文也基本上持相同的理论结构。

  这些论文的共同点在于,都假设"在将来的某个时点,经济美国布朗大学的Gauti·Eggertsson副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Michael·Woodford教授2003年的论文,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lan·Orbach教授和Maurice· Obstfeld教授2005年的论文也基本上持相同的理论结构。在与政策无关的情况下恢复正常,零利率结束"。如果把通货紧缩视为短期现象,保证将来在零利率结束后提高通胀率,那么即使零利率的现在也会产生效果。但是,这种理论很难适用于持续10年以上的通货紧缩,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也不明确。

  纽约市立大学的Mark·Gertler教授和欧洲央行(ECB)的Peter·Caradee先生2011年的论文、以及Gertler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清泷信宏教授2010年的论文,分析了欧美的非传统性货币政策。这些论文把通过买进资产等实施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作为由于某种原因银行丧失了贷款能力时,央行向企业直接贷款的政策,进行了模型化。

  根据这些理论,美国的非传统性货币政策之所以收到了效果,是因为金融部门陷入暂时功能不全时,央行填补了金融部门的功能。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Vasco·Cardia先生和哥伦比亚大学的Woodford教授也进行了相同主旨的分析。

  不过,在2000年代中期以后的日本,很难说银行部门陷入了功能不全。如果说现在在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发挥扩大经济的效果,那就需要用不同于美国非传统性宽松政策效果的机制来加以解释。

◆◆◆

  那么,发生长期通货紧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思考一下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预测)通胀率的关系来解释市场利率的费雪(Fisher)方程式(参见下图)。长期来看,预期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是一致的。而且,对通胀率的预测反映了长期政策。因此,可以推导出"如果零利率政策长期持续,就会产生长期通货紧缩"的结论。

图 费雪方程式
图  费雪方程式

  本图可以做如下解释:长期实际利率反映了实际经济增长率,因此应为正值。另一方面,在零利率状况下,名义利率一直是零。其结果,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胀率="名义利率(零)—实际利率(正值)"=负值。也就是说,"如果预测把名义利率降至零的政策长期持续,对未来通胀率的预测就会成为负值,实际上就发生通货紧缩"。

  不过,这种解释与以往的通货紧缩期理论一样,面临着下述问题:"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通货紧缩预期将会持续,但是货币增加了,为什么通货紧缩预期还能维持?"

◆◆◆

  关键在于,这不是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测,而是对政府财政运营的预测。

  实际上货币的实质与国债相同,无非就是"政府债务"。物价长期下降意味着货币的价值相对于商品和服务持续上涨。另一方面,货币不过是一张纸片,它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国家保证它的价值,纸片的信用是由政府的支付能力,反过来说就是征税能力支撑的。在这个意义上,货币和国债具有相同的性质。

  如果由于通货紧缩,使已发行的货币总价值(政府债务)持续增加,那么要想支撑这个价值,将来就必须增税。如果人们认为:"虽然继续实施增加货币价值的零利率政策,但财政运营良好,当前不会发生问题",实际上就等于在预测将来增税。

  这个假说与经常被指出的日本财政问题非常相似,日本的政府债务已经膨胀到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2倍的规模,为了重建财政需要大幅度增税,这是普遍的看法。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Gary Hansen教授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Selahattin Imrohoroglu教授在2012年的研究(未公开发行)中进行了试算,要想把日本的政府债务长期控制在GDP的60%,就必须把消费税提高到35%。

  对此,由费雪方程式得出的"零利率产生对将来增税的预测"现象,是货币政策在财政上遭到报应的因果机制。这一点与对财政的不安导致增税预测不同。总之,对财政的信任一旦崩溃,就会引发急剧的通货膨胀。

  如果零利率政策长期化本身会引起通货紧缩,那么从中可以引导出什么样的政策含义呢?

  首先,要想加快经济增长,需要提高潜在能力本身的整体水平,推进宽松的货币政策未必是正确的方法。相反,更重要的是把日本银行提供给金融机构的资金贷给企业,为新产业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等进行改革。

  如果人们相信名义利率将来也会继续零利率,那么试图摆脱通货紧缩的"促进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就有可能与目的相反,产生通货紧缩预期。政府需要在推进财政稳定的同时,使人们能够相信"将来名义利率会适当上升",如果只依靠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操纵预期,效果是有限的。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3年6月17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3年7月1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