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消失了吗?

小林庆一郎
RIETI研究员

  每到企业决算就会反复出现的"危机"论,今年九月完全消退了。股票市场日趋活跃,人们已经看到经济复苏的前景。但是,危机真的消失了吗?日本经济是否顺利走上复兴之路了呢?

经济为什么出现好转?

  股市上扬,设备投资增加,经济出现上升趋势。政府和日本银行也对经济判断进行了修正。我认为,经济改善的原因要将实体经济因素和金融因素分开考虑。

  2003年3月期年度决算中,上市企业收益大幅度上升。据MIZUHO综合研究所统计显示(上市企业部分),虽然企业营业额持平,但税前利益相当于前一年度的将近四倍。这表明企业通过削减固定费用等,努力进行业务重组,形成了在营业额没有上升的情况下,收益大幅增加的良好体制。

  由于消极的企业重组宣告结束,创造出能够积极投资的环境,最近设备投资有所改善。这是自身努力带来的经济自发性恢复。

  人们普遍认为,6月份以后,股市直线上升,企业效绩得到改善。但是,在理解股市上扬时金融要素十分重要。其实,在春季即将到来之际,企业的经营效绩已经好转,但是股市一直委靡不振。

  此时,人们一直担心金融危机的出现。促使情况出现逆转的是政府向理索纳银行集团投放二万亿日元的公共资金。政府不追究现有股东的股东责任,结果使现有股东受益。从而使人们产生"政府保护银行股东的利益"这种安全感,以银行股票为核心,相关企业的股值上升。由此可见,并不是由于银行以及相关企业业绩好转促使股市上扬,而是政府的拯救措施活跃了股票市场。

  另外,人们渐渐认识到实体经济得到改善,发现外国投资家拥有的日本股票比率过低。为了提高这一比率,就要购买日本股票。

  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企业行为出现自律恢复的趋势,而股市的回升,很难说是人们"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信任的表现"。

历史的教训

  1920~1932年间的日本经济(注)与泡沫经济崩溃后在过程上十分相似。1932年日本也曾经经历过通货紧缩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当时采取的日元贬值和扩张型财政金融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财政分散路线强于结构改革路线的成功实例。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当时的政府坚持金本位制,采取了制造通货紧缩的政策。非常明显,脱离金本位制也就能够摆脱通货紧缩的局面。现在,就宏观经济政策来讲,不存在金本位制这个绊脚石,政府与日本银行的目标一致,就是摆脱通货紧缩。这是最为重要的差别所在。

  目前,虽然实施扩张型宏观政策,但是,日本还是摆脱不了通货紧缩。由此可见,通货紧缩的原因不在财政金融政策,而在其他方面。这就是金融体系职能上的缺陷。

  上个世纪20年代的通货紧缩使农村和国民生活陷入困境,成为30年代恐怖主义和军国主义盛行的间接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漫长的通货紧缩时期进行了重组。结果,日本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经济评论家高桥龟吉先生曾经指出,当时的日本企业在生产效率方面凌驾于英国企业之上。始于1932年的以出口为主导的日本经济复苏,不仅取决于日元贬值,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企业的结构改革。

  另外,1927年金融危机后,金融体系的健全化也是一项重要因素。通过金融危机和昭和恐慌,"财界的癌症"得到彻底根治,金融职能得以恢复。

  我们可以认为,企业效率的提高与财界癌症的根治这种结构变化是20世纪30年代扩张政策的成效。目前,企业部门进行严格重组的结果,使实体经济开始自发地恢复。这一点与30年代极为相似。

  但是,与当时通过恐慌一举根治"财界的癌症"相比,目前不良债权处理的步伐过于缓慢。一直到现在,在银行和企业中,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造成经济的不确实性。不良债权的余额虽然在逐渐减少,但是银行的业绩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有些银行不得不重新修正经营健全化计划。

  由于企业的努力而使经济出现好转的趋势,但是要实现经济整体的持续增长,金融体系的健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有人担心,最近的股市上扬是否是金融界改革步伐放缓。经济出现好转的趋势就没有必要急不可待地处理不良债权这种看法,表面上看似正确无误。

  但是过去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延缓金融问题的解决,即使实体经济出现好转的趋势,也不会长久不衰。

今后应该采取的政策

  为了不使这次经济好转的趋势成为一时的现象,首先,不能放松不良债权处理等金融体系健全化工作。由于股市上扬,使一些大银行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但是,不持股票的地方银行依旧形势严峻。

  另外,为了有效应对由于处理不良债权过程中出现的失业问题,必须充实雇佣等社会保障网络。

  由谁通过什么方式负担金融重组和雇佣对策等费用是财政的一大问题。

  实现财政的健全化需要20年、30年这样相当长的时期,这一长期的规划有必要尽早向国民公布。如果看不到财政的未来,国民就难以安心消费,经济也不会好转。

  尤其是养老金、消费税等的改革,即使现在不马上动手,也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当前正值选举时期,为了消除国民的不安,我们期待就这一点展开深入的政策讨论。

1930~1932年的日本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进入了泡沫经济高涨时期,1920年,泡沫经济崩溃。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通过救济融资和银行的追加贷款,延缓了问题企业和问题银行的处理。这在当时被称为"财界的癌症"。

  财界的癌症不断恶化,延缓政策也达到极限,于是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危机。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大型问题企业和银行得到处理。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放弃了金本位制,外汇汇率长期处于不安定状态。当时,人们把经济委靡不振的原因归结于不稳定的日元汇率,将恢复金本位制作为国家目标。

  金融危机后成立的滨口雄幸内阁,为了恢复金本位制,提高日元的价值,实施了通货紧缩政策。但是,由此触发了1930年~1931年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不景气(昭和恐慌)。

  由于经济恐慌而带来了政权的交替,大藏大臣高桥是清再次放弃金本位制。结果日元暴跌,出口急剧增长,日本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禁止一切未经作者及朝日新闻社允许的转载、转发等侵权行为

2003年10月19日《朝日新闻》

2004年1月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