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就业人员跌破1000万人大关——努力提高生产率不容松懈

川口大司
教职研究员

  根据总务省的人口普查,日本受雇于制造业的就业人员在1990年约为1460万人,之后长期持续减少,2010年约为960万人,跌破1000万人大关。占就业人员整体的比例也从1990年的约24%降至2010年的约16%。虽然从短期来看是汇率变化给制造业就业人数带来了影响,但是长期持续减少的原因在于伴随技术进步出现的国内外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随着收入的增加,对数码相机等制造业的产品、旅游产业等非制造业的产品的需求都有所增加。但是,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并没有与收入同步增长。进而由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通过技术上的赶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质廉价的工业品进入日本市场。受国外工业品流入和国内企业生产率提高的影响,造成国内制造业就业人员持续减少不可避免的趋势。

  而且,为了与国外流入的工业产品抗衡,日本国内只限于生产新兴国家无法制造的高技术水准的工业产品。其结果,国内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导致日本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就业减少同时出现。

  这与农业生产率提高使少数人力可以支撑全部人口的食品生产,农业就业人员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了生活富足这一历史性产业结构转换如出一辙,绝不是令人悲观的事情。

  制造业的就业吸收能力低并不意味着制造业提高生产率不重要。如果能够通过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生产现场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成功实现高质产品的低成本生产,就不会受到国内市场大小的制约,还可以向海外谋求销售渠道。

  从结果上来看,就业人员人均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股东以及员工等直接利益相关者的收入,而且通过提供价格适当的高质工业产品,为提高国民的福利做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从广阔的世界各地获得的收入可以提高制造业员工的收入,对非贸易产品的需求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只有地方存在强大的获利手段,才能提高对家庭服务和护理等劳动集约型服务的需求,同时带来就业的扩大。从确保可依靠的获利手段这层意义上来讲,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知识集约型制造业今后也依然十分重要。

  制造业吸引外资企业和促进本国企业回归国内等战略,从促进高附加值部门的选址的角度来看虽然十分重要,但是无法期待其在创造就业上产生重大效应。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搞好高附加值产业的选址,在增加就业方面期待唤起地方服务需求等间接性效果是比较现实的。

◆◆◆

  尽管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但是研发基地和总公司职能依然留在日本的情况较多,迁移到海外的首先是生产线。直接受到生产线的海外迁移和节省人力的投资等影响的是蓝领阶层。高中毕业的男性劳动者作为蓝领阶层参与劳动的概率较高,受到的影响也最强烈。此外,工厂为寻求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而多将厂址选在东北等地区,因此可以想象受影响最大的是居住在地方的高中毕业男性劳动者。

  在2000年代削减公共投资的同时,居住在地方的高中毕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减少。近20年来,既不就业也不准备升学的啃老族、临时工等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受到关注。这些问题需要在产业结构转换这一大框架中进行讨论。

  下图显示了1990年至2010年就业者中制造业就业人员所占比率的变化与20-24岁男性失业率上升的关系。从整体上来看,两者的关系并非制造业就业人员比率下降致使失业率上升这么简单。

图:男性20-24岁制造业就业人员比率变化与失业率上升的关系
图:男性20-24岁制造业就业人员比率变化与失业率上升的关系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总务省"人口普查"制作

  但是,这种关系在城市和地方有所不同。包括首都周边地区、京都府、爱知县在内的都府县虽然制造业就业人员比率下降,但是与失业率上升没有明确的关系。而在山梨县、奈良县、群马县等城市近郊的县和山形县、福岛县、宫城县等东北地区的县,制造业就业人员比率下降与20-24岁男性失业率上升相关。由此可见,在城市,制造业就业减少的部分创造了其他部门的就业,而在地方却无法创造就业,造成失业者增加。

  预计今后制造业就业还会继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今后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如前所述,尽管制造业就业减少,但是制造业产生的附加值对我们来说依然重要,努力把将世界市场纳入视野的技术开发和经营企划等创造高附加值的部门留在日本也依然重要。信息通讯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化如火如荼,这就要求技术开发和经营企划所需要的技能水准高出以往。

  我们必须提高培养这些人才的研究生院以及大学教育的质量。在顶级院校,必须提高英语的实用能力。同时为更多的有为青年扩充大学教育机会的量化扩大也继续具有重要意义。有人指出大学生现在已经人浮于事。这20年来虽然大学毕业生大幅度增加,但是大学毕业生对高中毕业生的相对工资并没有降低。这应视为吸收大学毕业生供给的需求在增加,今后这一趋势也应不会发生变化。

◆◆◆

  研究地方就业问题有两个角度。首先,如果劳动力从没有工作的地区转移到有工作的地区时出现障碍,就必须排除这一障碍。例如,应向虽然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却由于家庭经济的制约无法升入城市地区大学的年轻人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有人哀叹年轻人离开地方进入城市,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以没有负担的年轻人为中心,地理上出现人口移动也有其不得已的一面。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等诸多问题,不实现总体上的经济增长,整个日本就有沉没的可能。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思考在地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来填补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旅游业等逐渐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但是,开展新业务、创造就业的主体是将新业务的创意付诸实施的企业家,绝不能寄希望于从计划经济的角度创造新就业机会。

  在创业者中、在中小零散企业、大企业、公共部门中都有企业家,但是开展新业务并使其创造出就业机会,没有超群的能力和努力是无法实现的。我们要杜绝让这些企业家将稀有的能力浪费在如何克服各种限制、如何获得政府补助等非生产性活动上。政策制定者需要完善环境,使企业家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开展新业务上。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3年3月22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3年4月2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