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报告——以环保对策克服经济增长的障碍

关志雄
RIETI顾问研究员

  中国经济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30年来实现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但是受此次世界性危机的影响,被迫减速。要弄清这一状况只是景气循环中的一个局面,还是像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的日本一样,意味着高速增长期的结束,不仅需要关注出口、投资和消费等需求项目的变化,还需要关注中长期的以环境和能源为主的供给一方的制约。在这一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整理出了报告“中国,超越经济增长的障碍”(负责人为笔者和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

◆◆◆

  近年由于中国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国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是另一方面,城市化与工业化急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激化,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根据英国大石油企业BP的推算,2007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换算成石油为18.63亿吨,占全世界的16.8%,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如果考虑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全年人均消费量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那么今后随着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很可能进一步增加。

  随着能源消费的扩大,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也在急剧增加,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以煤炭为主的CO2排放量较多的化石燃料的依存程度很高,更加剧了排放量增加的倾向。2006年中国的总排放量为56.1亿吨,接近美国的57亿吨,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排放国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参看表)

表 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2006年)

 排放量
(亿吨)
占世界比例
(%)
美国57.020.3
中国56.120.0
俄罗斯15.95.7
印度12.54.5
日本12.14.3
德国8.22.9
全世界280100

(资料来源) 国际能源机构(IEA)

  根据中国环保部副部长、环保问题的舆论领袖潘岳的公布,中国国土的三分之一被酸雨侵蚀,人口的四分之一饮用未达到安全标准的水,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呼吸污染严重的空气。不用说,如此恶化的环境给国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其中非常严重的是(1)淡水地区污染显著的“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与“三湖”(太湖、滇池、巢湖);(2)三峡水库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这两个国家工程;(3)二氧化硫和酸雨限制区;(4)空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北京;(5)水质恶化特别严重的渤海,中国政府也将这些地区作为重点对象,正在采取对策。

◆◆◆

  在中国,政府对环保政策的态度随着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至1978年为止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宣称“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公害”,所以几乎看不到向全国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动向。改革开放以后,在很长期间里,也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下忽视了环境对策。但是到了近年,随着广泛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恶化会损害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国家开始积极采取环保对策。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作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五年内单位平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源消费量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从18.2%提高到20%。

  此外,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17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号召∶“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表明了告别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实现的高速发展道路的决心。

  然而政府的这种努力遭遇到总体赞成局部反对的障碍,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虽然正式提出了发展与环境并存,但道路是曲折艰难的。中央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加强了对地方干部的监督,在沿海地区出现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现实情况是,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群众的理解和当地政府的措施也越迟缓。虽说要并存,但在内陆地区,结果还是很难说偏向于优先发展的基本方向得到了纠正。

  另外,群众的力量能够动员到什么程度也存在问题。对于居民的环境保护运动和非政府组织(NGO)活动的扩大,虽然中央政府比较宽容,但各地的地方政府依然对此抱持疑虑并加以限制。

  而且,包括对新闻自由的限制在内,还不能大胆地向政治民主化迈进。面对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地方政府或企业毫无顾忌地进行隐瞒,阻止信息泄露。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勾结的体制,不断蔓延的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等,要纠正这些,最终需要大幅度扩大新闻自由和地方直选的政治改革。

  日本在60年代以后被污染的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比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成果,民间的“草根”运动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中国也必须给予大众媒体和民众更大的自主权,在环境对策中进一步引进民间的力量。

◆◆◆

  另一方面,正如全球变暖气体的排放引起气候变化一样,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国家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对全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课题。2009年12月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国会议,讨论继京都议定书之后的框架等,预计将提出至2050年的全球变暖气体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如果不能就减排目标和减排义务达成协议,环境破坏将在世界范围扩展,全人类将成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

  由于中国至今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没有对自己规定具体的减排目标,也没有做出承诺,对世界减排达成协议也未做出贡献。以防止全球变暖为主的地球环境改善是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利益,中国是崛起的大国,又是数一数二的排放大国,因此需要对此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回应这一期待,中国应提出减排数值目标作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承诺。我想推荐由下述内容构成的具体路程图∶(1)至2020年为止制止CO2排放量的增加趋势;(2)至2030年为止将全年排放量控制在22亿吨以下,回复到1990年的水平;(3)至2050年为止将全年排放量减少到11亿吨,即1990年的一半(本报告执笔人、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的提案)。这与至2050年为止将全世界排放量减少到200亿吨以下的路程图相符合。

  中国承诺并实行减排与政府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相一致。这将直接对中国自身和全球的环境改善做出贡献,同时可以通过外部压力遏制国内对环保措施的抵抗。此外,还可以促进对减排态度消极的美国和印度等大国积极参与京都议定书后的国际协作体制。这样,中国承诺减排不仅符合本国利益,也与全人类的利益相一致。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09年4月9日《日本经济新闻》

2009年6月1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