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的意义 提高社会整体的满意度

石川城太
教职研究员

  以美国总统大选为中心,围绕自由贸易的讨论非常活跃。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支持进口自由化呢?在一桥大学富浦英一教授等实施的问卷调查中,回答"赞同"进口自由化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回答"反对"的人数比例(参见下图)。

图:关于进口自由化的问卷调查
(本调查于2011年10月实施)

图:关于进口自由化的问卷调查
(资料来源)RIETI《关于贸易政策的选择和个人特性——对一万人的调查结果》

  如果由经济学家来回答,支持率会更高。经济学教科书《曼昆经济学》指出:对于"关税和进口配额通常降低了总体经济福利(社会整体的满意度)"这一主张,有93%的经济学家赞同。本文想从经济学的视点,归纳支持自由贸易的根据。

◆◆◆

  根据国际贸易论的传统理论模型,从资源分配的观点来看,政府不干预市场的状态、即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最合理,全世界的福利达到最大化。不过,有几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虽然自由贸易对全世界或国家整体来说最合理,但自由贸易必然产生胜者和败者。例如在自由贸易制度下廉价进口小麦,虽然有益于国内消费者,但必然使国内生产者受损。也就是说,并非只要从事自由贸易,就可以使所有国民自然获利。如果能够从获益群体向受损群体适当实施补偿,就可以使所有人都能享受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

  需要注意的是,自由贸易并非一定有利于消费者而不利于生产者。比如自由贸易使扇贝得以向国外出口,海外市场的扇贝价格下降,但是这导致国内扇贝供给减少,价格上涨。这时国内的消费者受损,生产者获益。

  传统的理论模型基于"市场不会失败"这一假设,以市场万能、功能完美为前提,认为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然而在现实中,这些前提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满足。

  那么如果市场会失败,应该怎么办呢?经济学主张,政府应进行干预,直接纠正市场的失败。例如由于市场的某些失败,国内牛肉生产量低于社会最佳水平时,政府与其通过关税保护本国奶酪畜牧业者避免与外国竞争来间接提高产量,不如通过生产补贴直接提高产量更好。

  一般人不太了解关税的效果等于生产补贴加消费税的效果。生产补贴有利于生产者,而提高关税虽然有利于生产者,但同时也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上涨,抬高与其竞争的国内产品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对"关税是由消费者承担的"缺乏认识也是个问题。总之,如果只是为了提高产量,生产补贴的方法比较好,因为关税具有损害消费者的副作用。

◆◆◆

  即便在市场缺乏充分竞争,企业具有支配市场能力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也能带来利益。当国内企业受到保护,不受外国竞争对手威胁,具有支配市场的能力时,自由贸易可以促进国内竞争。在促进竞争的同时,产品种类增加,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扩大。

  美国哈佛大学Marc Melitz教授对产业内的企业生产率水平差距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自由贸易的作用下,生产率低的企业被淘汰,产业整体的生产率上升,经济福利也得到提高。

  市场不能实现充分竞争的原因之一是"规模经济"的作用。这意味着生产规模扩大带来平均生产成本下降。一旦规模经济发挥作用,小企业在平均生产成本方面就无法与大企业抗衡,因此大企业生存下来,并获得支配市场的能力。对于生产者来说,自由贸易不仅可以扩大市场,而且一旦产量增加,在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产业,就可以享受更大的好处。

  在技术和知识中,有些即使不通过市场交易(生产专利许可证等)也可以普及,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普及。例如,新技术往往具体体现在进口产品中,进口这样的产品就可以接触并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国内也同样,只要利用自由贸易促进出口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技术和知识普及就可以活跃起来,提高生产率。

  笔者还想提出进口自由化促进出口这一新视点。如果消除了中间产品的贸易壁垒,从国外采购中间产品的成本降低,就可以廉价生产最终产品,并促进最终产品的出口。而且一般来说,船舶和飞机等运输工具都是卸货之后再装载其他货物返回,从提高效率的观点来看,运输企业希望来去双程都满载货物,所以进口增加应能促进出口增加。

  笔者和美国夏威夷大学樽井礼副教授在合作研究中提出了这种可能性的严密的理论模型。进而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的早川和伸研究员也参与的合作研究中,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的数据,发现了降低进口关税不仅可以增加该国的进口,还可以增加出口。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点来看也有好处。如果政府标榜自由贸易,寻租(保护既得权益)的余地就会受到限制。即抑制代表利益集团的国会议员的活动,防止资源浪费。

◆◆◆

  最后还想谈谈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好处。最近,大型自由贸易协定(FTA)、即所谓大型FTA的谈判获得了进展,TPP就是其中一个。其他还可以举出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日本欧盟(EU)经济合作协定(EPA)、日中韩FTA、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Richard Baldwin教授指出,从8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形成了跨境配置生产工序的生产分工网络,即全球价值链(GVC)。

  GVC需要分割生产工序重新配置的费用(尤其是直接投资的相关费用)、连接分散于各地的生产工序的费用(贸易、通讯方面的费用等)、生产费用(工资等)。为了降低这些费用,在保护投资、贸易顺畅化、保护知识产权、竞争政策、解决争端、服务贸易等非关税领域进行全面制度改革和调整尤为重要。

  同时也需要在制度和规则上的统一、相互认证,并保证连贯性和透明性,这些都成为大型FTA谈判时的议题。

  一旦建立了大型FTA,区域整体的国境壁垒就会同时降低,带来GVC的建立或重组。尤其是TPP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GVC的特点。例如,研究开发由发达国家担任,实际生产在工资和地价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垂直型分工体制比较容易建立。在世贸组织(WTO)框架下展开的全世界贸易谈判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大型FTA有助于高效率地形成生产分工网络。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6年8月25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6年9月9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