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生产率”研究 日韩生产率的差距缩小

深尾京司
RIETI教职研究员

  我尝试对日中韩三国的全部上市企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韩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追赶取得进展,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大幅度缩小。另一方面,虽然与中国企业的差距在五成以上,但在一部分行业中中国企业的提高也非常显著。日本的企业之间横向并列的倾向很明显,产业的新陈代谢功能成为课题。

  在日中韩等东亚各国之间,由于直接投资的扩大及中国的经济发展,产品贸易正在急速扩大。由于出现了以三星电子、现代汽车为首的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韩国企业,以及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日本的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严酷的国际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日韩的经济合作协定(EPA)谈判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中国和韩国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今后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等问题。中韩企业在生产率方面追赶日本企业究竟达到什么程度,虽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但迄今为止还几乎没有人研究过。

在多数产业中日本生产率最高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日中韩企业生产率数据库制作研究会与一桥大学经济制度研究中心、日本大学中国暨亚洲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乾友彦教授)、以及首尔大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根(Keun Lee)教授)共同制作东亚上市企业数据库(在EALC2007、http://www.jcer.or.jp/eng/index.html上公开数据)(笔者任主审)。

  该数据库原则上以日中韩的全部上市企业(不包括金融企业)为对象,收录了在企业层面上测定全要素生产率所必需的各年度实质总产值和中间投入、劳动力和实质资本服务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国际比较所必需的购买力平价等数据,同时还将经济整体划分为33个产业,收录了各产业中日中韩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比较结果。数据库所覆盖的时间为,日本企业(包括东京证券交易所二部、JASDAQ等在内)为1985年到2004年,韩国企业为(包括KOSDAQ在内)1985年到2005年,中国企业(上海和深圳)为1999年到2004年。

  在推算中,除使用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之外,还使用了经济产业研究所与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共同完成的JIP数据库,及经济产业研究所在“环太平洋各国的生产率比较研究课题”中推算出来的各产业的生产、中间投入价格的日中韩比较数据。

  根据EAL2007,在很多产业中日本的生产率水平虽然最高,但在最近20年间,日本生产率的提高非常缓慢。与此相对,韩国企业在大多数产业中的生产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使日韩企业间的生产率差距缩小了。

  图1和图2显示的是电器、汽车产业中日中韩代表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中,大多使用每投入劳动1小时实现的实质附加价值等劳动生产率。但是对于相同数量的劳动者,如果花费大量成本装备资本的话,当然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即使劳动生产率高,也不能说企业的收益率或一个国家的生产效率高。

图1 代表性电器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图2 代表性汽车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因此使用了对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投入原材料)组合的单位生产量进行比较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同一个国家中,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与低的企业相比,劳动力、资本、原材料成本少而生产量大,因此具有收益率高的倾向。图中的纵轴显示的是与1999年该产业的日本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相比,各个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提高了多少。

超过了日本的韩国电器企业

  根据该图,在电器产业方面,三星电子及LG电子超过了松下电器产业和东芝,与之相比,中国企业的追赶比较缓慢。与韩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追赶缓慢的倾向在化学、初级金属等其他很多产业中也可以观察到。另一方面,在汽车产业中,生产率差距日韩间为两成以上,日中之间则还有五成以上,与中国企业生产率的显著提高相比,韩国企业的生产率的提高在货币危机之后有停滞的迹象。

  在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中,有必要注意两点。第一,本分析只以上市企业为对象。由于到2000年为止中国股票市场的上市企业的选定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上市企业大多为原国营企业,并且有很多生产率高、以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没有上市。而且由于在韩国和中国,企业越大生产率越高的倾向比日本强,所以如果只考察大企业,就存在夸大评价产业整体生产率的危险。

  第二,决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不仅是生产率,所在地条件也非常重要。中国企业的生产率虽然还不高,但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也非常低,所以拥有很高的竞争力。而且如果韩元继续升值的话,那么韩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就会被抵消。

  根据我们的数据库还可以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在日本与中韩之间,企业生产率的分布及企业生产率排序的变动具有显著的差异。

  能够获得长期数据的日本与韩国,虽然都存在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逐渐扩大的倾向,但如果对同一个时代做比较,与日本企业间生产率的差距不大的情况相比,中韩企业间的差距却很大。举例来说,如果按照生产率由高至低顺序排列2004年的企业,前四分之一位置的企业(比如100家企业中第25位的企业)与后四分之一的企业(第75位的企业)之间的生产率的差距,在电器产业日本是8%,与此相比,韩国是16%,中国是14%;而在汽车、汽车配件制造业,各自分别为5%、8%、15%。

日本的提高是由于“内部效果”

  产业整体的生产率,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率的提高(内部效果),还来自于生产率高的企业的增长以及生产率低的企业的收缩(产业重组效果),通过生产率高的企业加入产业也能提高。在日本,本来企业间的生产率差距很小,另外新加入产业的企业也不多,因此上市企业整体的生产率的提高几乎都来自于内部效果。另一方面,在韩国和中国,特别是在90年代末之后,还可以观察到产业重组效果和企业加入的效果扩大的倾向。

  日本还有一个特征是顺序的变动很小。举例来说,在1999年属于前10%的企业中,2004年依然保持在前10%中的比率,在电器产业日本是54%,韩国是16%,中国是17%;而在化学产业,各自分别为28%,23%,14%。

  日本国内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之所以小,大概反映了公正的竞争和技术的传播,其本身并不不能说是件坏事。但是与中韩相比,日本顺序变动及产业重组效果极少的事实显示出,在企业果敢进行独自挑战,胜者扩大规模这一产业新陈代谢功能方面,日本处于劣势。在欧美最近使用微观数据进行的生产率的分析中,很多人指出,与美国相比,欧洲大陆的发达国家中创造性的破坏较少。日本也和欧洲各国一样,可以说加快新陈代谢功能的速度是一个课题。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07年4月27日《日本经济新闻》

2007年8月16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