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对世界经济的预测(2009年秋季)

演讲内容谢绝引用

日期 2009年10月16日
演讲者 有吉章(国际货币基金亚太地区事务所所长)
主持人 富田秀昭(RIETI研究调整主任)
下载/链接

摘要

※根据演讲者要求,谢绝引用、转载演讲内容。

2009年秋季的预测——真正的复苏还需要时间

有吉章的照片  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和亚洲工业国家为中心,经历了相当严重的衰退。现在,由于新兴国家强劲的经济增长,总算出现了趋于稳定的征兆,但是预计真正的复苏还需要时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看上去和新兴国家一样也出现了V字型的复苏,但实际情况只是好不容易从大幅度的负增长上升至接近零增长。特别是衰退显著的出口和工矿业生产也正在不断回升,但是与危机以前相比,还处于低水平。由于库存调整,消费者心理有所改善,但是在存在供求差距的情况下,失业率还在继续上升。在国际货币基金的主要预测中,失业率从高峰呈下降趋势将在2010年中期左右以后,恢复至一般水平将在2013年或2014年。

  成为本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的金融体系瘫痪,经过各国政府的支援和措施总算逐渐稳定下来。银行同业市场的利率差也恢复到雷曼冲击以前的水平,但银行的违约风险和连锁破产风险依然很高,估计通过政策稳定下来的部分在崩溃时仍存在风险。在发展中国家,各种利率差也曾经一时大幅度上升,但现在基本上恢复到反映宏观经济风险的水平。复苏特别显著的是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尤其是在亚洲各国,资本流入过剩正在不断引起忧虑。到2009年4月,各种风险基本上全部上升至极限,与此同时,对风险偏好却极端下降。但此时金融环境有了相当大的改善。虽说如此,但是可以看到,在各种意义上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从各国和各地区分别来看,在亚洲预计从春季开始将逐渐出现改善的趋向,特别是中国显示出强劲的复苏。另一方面,欧洲和北美还处于刚出现复苏萌芽的状况。

  2009年秋季国际货币基金的预测与2008年春季相比,在数字上进行了上调,特别是关于2010年,调高了一个百分点以上。不过从季度统计来看可以发现,2009年后半期的增长贡献度较大,2010年的增长率上升大多是惯性上涨效果。其背景是各种公共支出的效果超出了预测,不过关于中期复苏的看法则比较慎重。

  从过去的事例来看,在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之后,增长率大幅度降低,很难回到总趋势线上来,这似乎成为一种典型的模式。在智利和墨西哥,危机后由于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等外在因素和结构改革,达到了超过危机前的增长率,但是基本上其他所有国家,七年后与以前的趋势相比,产量指数仍然低10%左右。

对今后复苏的预测

  尽管对预测进行了上调,但2010年的增长率,美国为1.9%、欧元各国为0.9%,预计将低于潜在增长率。日本的增长率为1.4%,相当接近潜在增长率。中国的增长率为7.9%,高于原来的预测。如上所述,世界经济正在逐渐脱离最糟糕的时期,但是从主要预测来看,由于危机后的复苏步伐缓慢,要恢复到GDP以前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此次实现短期性的复苏和稳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大规模的政策介入支持了需求,以及银行部门实现了稳定和恢复信用。由于政府做出了阻止经济极度衰退的承诺,暂时避免了螺旋型经济恶化。另一个原因是库存调整。什么时候能够从这种通过公共需求和库存调整实现复苏向通过民间最终需求(消费和投资)实现复苏转变,将成为能否实现持续复苏的焦点。与此相关还有一个退出战略的问题,即大规模的刺激方案需要到什么时候,能继续到什么时候。另外,再从中期来看,在向民间需求转换的同时,中国、日本、德国和产油国等盈余国家向内需的转换,能否抵消美国和东欧各国等经常项目赤字国家的内需缩小,将成为最大的课题。

  下面考察一下几个关键的因素。首先是美国的消费动向,由于调整资产负债表,家庭储蓄率大幅度上升,产生了抑制家庭消费的效果。另一方面,从全世界来看,投资的走向由于资本运作率低,资本或资本设备的剩余及手头资金流动性不足,使设备投资受到制约的状态一直持续。筹措资金无论是通过非银行渠道(股票市场等)还是通过银行都很困难,特别是欧美银行的贷款损失,预计今后将迎来高峰。至明年年底为止,预计危机以来的累计损失将达约2.8万亿美元。但是目前银行在会计上似乎只查到一半左右。由于增加了自有资本,即使遭受了全部2.8万亿美元的损失,作为银行部门总体而言,似乎也不太可能陷入资本不足。不过,假如银行把被认为太低的自有资本比例提高到8~10%,把杠杆效应恢复到4%至4.9%,则预计需要进一步大规模增加资本。与此相反,如果不这样增加资本,则今后也不能取得民间部门的信任,近似于credit crunch(信用危机)的状况将有可能延续到2010年和2011年。

  从美国来看,与库存循环之后通过民间的最终需求(消费、固定资产的形成)实现了V字型复苏的1991年衰退时不同,此次危机预计将在个人消费和设备投资都处于低迷的情况下,由政府支出和库存循环持续支撑经济至2010年中期左右。怎样把这种状态引导到民间的消费和投资呢?今后有可能由于前景恶化再次进行库存调整,因此向下摆动的高风险状态预计今后仍将持续。关于引爆经济危机的住房价格,虽然美国的调整正趋于基本完成,但西班牙等欧洲各国预计仍将继续调整。

退出战略和财政健全化的应有路程

  在经济复苏已经露出萌芽(green shoot)的同时,在财政和金融等方面却正在采取特殊的政策,因此出现了应尽早脱离这种非正常状态的退出(exit)论。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的意见一致认为,在各国和个地区的经济还存在脆弱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停止经济刺激政策有失速的忧虑。因此,应再次确认复苏已进入轨道之后再停止经济刺激政策。不过,也有意见指出有先考虑退出的必要性。例如,关于财政政策,建议制定和提出中期的健全化政策;关于金融部门,建议为改善金融环境,尽量以有效利用市场功能的形式缩减各种政策。而最重要的是,应当世界共享有关退出战略的原则,防止其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

  还有意见认为,考虑到继续保持特殊的宽松政策的风险,即使当前的增长率多少呈现负值,也应该尽早转向退出。不可否认,一旦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带来的债务余额膨胀,不仅会影响持续性,而且发行巨额国债有可能对民间资金需求产生排挤效应。实际上当事先需求大于事先供给时,需要通过rationing(配额)或提高利率等进行调整。总之,从中长期来看,为了财务的健全化需要进行大幅度财政调整。假如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于2029年使债务余额对GDP比稳定在60%,那么日本就需要从2020年到2029年之间,在基础财政收支方面实现GDP比9%左右的盈余。为此,从2010年来看,需要改善GDP比至18%,其大部分需要通过削减年支出或增税来实现。美国和英国也需要削减6~7%的年支出或增税。即使按照2014年的比例,稳定地维持债务余额,也仍然需要在基础财政支出上进行调整。从现在起就应该向摆脱赤字的方向转换这一意见,就是以这种状况为背景的。

  但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问题。其一是老龄化带来的负担。在G20的发达国家,在此次危机中通过财政动员增加的债务部分与GDP比为30%左右,而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扩大,预计将高达10倍。从长期可持续性和健全性方面来说,老龄化带来的风险更大。关于货币政策,虽说商品价格的恢复超过预测,但通货紧缩风险依然很高,因此,应考虑在可以确认整体复苏之前,最好维持现在的宽松状态。

  另一个中期性课题是经常项目收支的再平衡。迄今为止一直牵引世界经济的美国及东欧各国等赤字国家,与以前的趋势相比,增长率(以及需求)预计将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全世界的经济增长恢复到以前的趋势,就需要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国家扩大内需。然而,即使从中长期来看,在现行政策下,预计恢复还不够填补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国家的下跌。虽然全球不平衡目前正在缩小,但以现行政策为前提进行预测,从中长期来看,预计不平衡将再次扩大,很难消除。需要各国遵照前次G20之间达成的协议,为消除不平衡而调整或修改各自的经济政策。

链接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