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对世界经济的预测(2007年秋)

日期 2007年10月29日
演讲者 有吉章 (国际货币基金亚太地区事务所所长)
主持人 尾崎雅彦 (RIETI研究调整主任)
下载/链接

摘要

※引用数据时,请参照IMF的世界经济预测原文以及IMF官方网站公布的概要等资料,不要引用本次演讲内容。

世界经济预测——2007年秋

  由于次级房贷市场问题引发的混乱,世界经济的走势变得不明朗。尽管2007年秋对本年度的预测自7月份以来没有调整,但对2008年的预测调低了0.4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世界经济的预测高于其它数据,这是由于购买力平价(PPP)基准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取的是加权平均值)。

  从各个地区来看,美国的增长率大幅度调低。受次级房贷危机和美国景气减速影响大的国家的增长率也同样被调低。对日本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率预测,分别从2007年7月预测值上调低了0.6和0.3个百分点。新兴国家前景非常看好,生产和设备的能力方面正在接近最高点。另外,食品价格也大幅度上涨。

  调低增长率的主要原因首先可以举出的是金融市场混乱。从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性报告》可以看出,一方面信用风险和市场及流动性风险在扩大,而另一方面金融方面的风险承受能力(risk appetite)却在降低。

次级房贷危机的影响

  据说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有大约1.4万亿美元的余额,占该国住房贷款证券化市场的15%左右。尤其是2006年次级房贷的数量激增,之后拖欠现象愈益严重。

  与此同时,资产担保商业票据(ABCP)卖不出去,新票据几乎无法发行,ABCP市场急剧萎缩。受10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降低官方贴现率以及暂时平息了异常风险回避的影响,ABCP利率略有降低,但是与其它商业票据(CP)相比仍有差距。

  由于欧洲的银行大量持有住房贷款相关证券,结果使得欧洲各国的短期金融市场陷入停滞状态。尤其是三个月短期利率等固定期限金融商品的利率大幅度上涨。在其它信用市场方面,业绩优良的公司债券以外的部分利率上涨,发展中国家的国债利率略有上涨。但由于此前存在走过头的一面,因此从合理的风险评估观点来看,利息上涨本身倒可以说是健全的。问题在于今后资金能否继续流动。

遗留的不稳定性与今后的动向

  尽管短期金融市场正逐渐恢复稳定,但仍然需要继续关注。股票市场已经从暂时性下跌基本恢复,行情相当坚挺。业绩优良的公司债券在7~8月曾一举下挫,但9月份已经恢复到以前的水平。然而住房贷款的资产担保证券(ABS)却几乎没有得到恢复,可以说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恢复并稳定下来。

  如果在短期金融市场消除了“谁遭受了损失?”方面的信息不足以及由此而生的不信任感,就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住房贷款市场,普遍认为向低利率转换将持续到2008年年底。

  另一个让人担心的是与杠杆收购(LBO)相关的资金动向。放宽了融资条件的低门槛贷款近年来急剧增长,然而由于住房贷款市场的混乱,结果现在银行遗留了3500亿美元左右的融资库存。如果今后经济状况恶化,可能将因此遭受损失。并且根据情况可能出现支付大量违约金的情况,这一点也是重大风险的主要因素。

对各个地区的预测

  1.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
  在美国,投资大幅降低,消费稳健地推移。出口形势也很好,结果其GDP维持在还算不错的水平。再进一步细看投资,尽管住房方面的投资下滑很大,但商业房地产投资、设备投资呈现坚挺之势。与2007年春的预测不同,估计住房市场的调整局面将持续到2008年底。在住房市场持续低迷中,设备投资、消费能够承受到何种程度乃是关键因素之一。

  西欧各国在结构改革方面取得了成果,生产率得到提高。但近来服务行业开始出现些许阴影。该地区今后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汇率和住房市场。此外,部分欧洲国家住房价格的上涨超过了美国,住房方面的投资在GDP中的比例增高,当住房价格下降时的反作用令人感到不安。

  日本还处于没有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状况。

  2.新兴国家(亚洲、东欧)

  新兴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中国,2007年以美元计算为世界经济做出的贡献最多(是日本的3倍多),以PPP计算占据整个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然而与此同时,由于食品价格上涨等担心会出现通货膨胀,今后如何使经济增长软着陆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大课题。

  在新兴国家,近年来资本流入有了很大进展。在亚洲,达到或超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因此担心亚洲危机会再次发生。不过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异。在亚洲,无论经常项目盈余还是资本流入都在增大;而在东欧,却处于依靠资本流入维持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状况。例如波罗的海各国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近20%,巴尔干各国平均占GDP的10%左右。

  在亚洲尽管有论调认为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即所谓的脱钩,但并不能因此而乐观视之。在亚洲,区域内贸易的确已经占整个贸易的大约50%,然而与1990年相比,向区域外的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反而扩大了,因此可以说外需减少带来的直接冲击将很大。另外,即使属于区域内贸易,如果多数情况属于最终需求为欧美的半成品贸易,那么对外需的依赖还是很大,欧美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亚洲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全球化与收入差距

  最近几年,很多地区用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在所有地区,各个阶层的收入都上升了,但越是高收入者收入增长率越高,相对而言差距扩大了。这一倾向在亚洲尤其明显。

  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经常被归结于全球化,但实际上,作为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的影响似乎更大。具体来说,对能够有效利用先进技术的人才需求增大,这一阶层的收入增长。相反,教育水平低或者不能有效利用技术的阶层,其收入相对降低。另一方面,如果观察全球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很明显,农产品出口增加、关税自由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其它方面来看,直接投资同样导致了差距扩大。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从效果来看,提高了对技术、技能水平较高阶层的需求,结果这一阶层与其它阶层之间的差距扩大。同样的倾向在发达国家的对内投资中也可以看到。

总结——关于经济下滑风险

  世界经济以5%左右的高水平稳步持续增长是IMF的主要目标。不过次级房贷危机的余波与美国内需的进一步衰退可能会成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石油价格的动向也需要作为持续风险的主要原因加以关注。

  在消除全球性失调的过程中还存在美元急剧贬值的风险。在最近五年多的时间内,美元的实际汇率降低了20%左右,稳步地朝着调整的方向迈进。不过调整是在对各种流通货币相当不平衡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存在若干不安因素。

  与2007年春季的预测相比,秋季的预测误差变大了,对此可以理解为不确定性扩大了。其中特别是经济下滑风险增大了。举例来说,如果住房价格和股票价格比预料下降10%,信贷差价上涨50个基点等住房冲击和金融冲击同时持续8个季度,美国经济基本上将处于不景气状态,其它国家的增长率也会相应地放慢0.5%左右。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